每一位漂泊在外的宜昌人,一定有一種無法忘懷、心心念念、在異鄉獨自懷念的家鄉味道。我雖不算正經的宜昌人,但住的久了也始終忘不了那外酥內軟的蘿卜餃子。一般十月起,每當太陽初升,公雞鳴叫,武漢市民還在想著吃熱干面還是面窩過早時,宜昌人的蘿卜餃子,早就賣出了好幾油鍋,那香得盡管滿嘴是油也能再多吃幾個呢。
備料:九月準備三月品食
蘿卜餃子是湖北宜昌市的傳統小吃,與北方傳統餃子不同的是,宜昌蘿卜餃子是用大米加以黃豆磨漿而非小麥面粉,需要注意的是這大米與黃豆的比例一定要是9:1才算好吃;吃法上也不需水煮而是用大火炸制酥脆金黃色,使之外酥內軟、鮮美多汁,是宜昌市民傳統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宜昌蘿卜餃子因受食材限制,一年之中只有十月底至春節前這段時間才能品食,所以一般九月就得備著食材。特別是所選用的蘿卜十分有講究,一定要是本地的時令蘿卜,必須紅皮,綠皮或白皮蘿卜均不可,最忌大棚出廠的。加工時,要將蘿卜洗凈、刨成絲,絲長二寸許,每絲頭帶紅皮,這菜色亮眼是蘿卜餃子的一大特色。之后蘿卜加鹽腌制至絲軟不干后,再上撒紅椒粉、胡椒粉、少許白糖等調料,白多紅少,紅白相間,煞是好看。
烹飪:形似半月色似黃金
去宜昌街上買過蘿卜餃子的食客一定會發現,一般的小攤點都十分簡單,主要是一口油鍋、一盆面泥再加上一個盛著食材的簸箕就可以了,一老婦人持有幾個彎月狀鐵勺在攤位上忙碌,而油鍋前一般是排著長隊的食客,場面甚是壯觀。
買的次數多了看的久了,你就會發現蘿卜餃子的制作并不復雜。一般都是小火油開、米漿包著餡油炸這兩步即成蘿卜餃子,只是炸的過程略顯手藝,必須先在特制的彎月狀鐵勺上抹一層底漿,再放拌好的蘿卜絲作餡,壓實、定型,要注意中間稍厚,兩邊略薄,最后再澆上一層米漿,米漿一定要涂的均勻,動作要快,否則米漿流入餡中就不好吃了;之后放入油鍋,至六成熟時,餃子和模具自然分開,然后再用筷子翻動炸至金黃即可,炸好出鍋的蘿卜餃子形似彎月,色似黃金,外焦里嫩,香辣生津,好吃極了。
尋常的食材制作不凡的美食,美食又時常牽扯著人心,因此,不管遠方的游子走到何處,記憶中的味道總是最難忘的,而這宜昌的蘿卜餃子便是最普通的家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