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唐三彩和洛陽牡丹一樣,名昭天下。唐三彩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迄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由于在唐代所燒制的器物上都呈現黃、綠、白或黃、綠、藍三種釉彩,而且艷麗多姿,被世人稱為唐三彩。
因為洛陽的仿唐三彩,歷史較久,盛名卓著,所以人們又習慣地稱它為洛陽唐三彩。
▽洛陽唐三彩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唐三彩是我國陶瓷藝術寶庫里一顆燦爛的名珠。全國以西安和洛陽的唐三彩器物出土量最多,質量最高。洛陽唐三彩大多都出自古墓、唐代的遺址之中。洛陽作為唐代東都,有近三百年的歷史。
東至楊墳,西到谷水,南登龍門,北及邙山,古墓多至無臥牛之地。僅建國初期在這里發現的唐代古墓就有上千座之多。使許多唐三彩重見天日,有大批的器物作為稀世珍品送到博物館和考古機關,供人們欣賞和進行科學研究。
從洛陽出土的唐三彩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陪葬用品,如儀仗俑、僮仆俑、鎮墓俑、動物俑:另一類為日常生活用器,如盂、盤、杯、壺、罐、瓶、爐、尊等。洛陽出土的唐三彩器物,
都富有濃重的唐代藝術風格,鮮明的民族特色。人物體健,肌肉豐滿,雍容大度。釉彩艷麗,釉色光澤晶瑩,著色自然,混釉技法趨于成熟。器皿內外著釉,除施印白、黃、綠三釉色之外,有的還加藍彩和黑彩。
器物裝飾手法由畫花、印花發展到堆貼和捏塑。裝飾內容豐富多彩,如鷹頭環柄壺上的騎馬射箭,盤、罐上的穿云飛雁、鴛鴦踩蓮和幾何形四瓣畫花,回首騰獅等,均極引人注目。
可見在盛唐時期唐三彩的工藝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就唐三彩而言,西安、洛陽都很馳名。但西安的唐三彩在釉色和裝飾造型上顯得清淡素雅,裝飾花紋不如洛陽的艷麗繁衍洛陽出土的唐三彩器皿上,多為幾何形點彩花紋和垂帶狀花紋。
色彩流滲,控制得恰到好處。洛陽唐三彩到了晚唐即開始衰退。此后隨著改朝換代,異族入侵,生產逐漸中斷。現在市面上的唐三彩都是仿制品,唐三彩的真品是不容易見到的。
洛陽的仿唐三彩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過去規模都很小。五十年代初,國家建立了洛陽美術陶瓷廠,并把一些老藝人和專家、技術人員組織到一起,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唐三彩的傳統工藝進行了大量的挖掘與整理。
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成功地掌握了燒制唐三彩的全部生產工藝,成功地仿制出各種唐三彩器物。他們仿制的唐三彩,經過復舊處理,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精度,若沒人指點,你是分不出來真假的。
現在洛陽能夠生產唐三彩陶瓷的廠家甚多,但其中以洛陽美術陶瓷廠和白馬寺工藝美術陶瓷廠的工藝最高,影響最大。
▽洛陽唐三彩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唐三彩的釉彩工藝是在漢代鉛釉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金屬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和鉛釉流動性強,燒時自然流滲的特性,將施釉技巧與裝飾敷設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釉彩流滲工藝。
然而現代洛陽唐三彩的生產工藝又大大地向前發展了。它已由過去的一二十種產品增加到幾百種。不但有仿古產品,而且有賞用結合的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唐三彩不僅是顏色鮮艷,造型優美,而且古樸典雅,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例如白馬寺工藝美術陶瓷廠仿制的八駿加藍彩馬有的舉著前蹄,有的仰天嘶鳴,有的踏步緩行,有的四蹄騰空,有的蹬蹄踢腿,有的撲地打滾,有的豎耳靜聽,有的噴鼻擺尾,千姿百態,各呈異趣。
還有瀟灑自若,緩步徐行的駱駝,雍容華貴的仕女,婀娜多姿的樂伎,莊嚴威武的武士,典雅風逸的菩薩,樣樣神態逼真,精美傳神,栩栩如生。洛陽美術陶瓷廠仿制的黑釉彩駿,黝黑晶瑩,猶如黑寶石一樣熠熠生輝,曾經風靡英倫三島,被譽為“倫敦黑”。
洛陽唐三彩在歷史上沿著“絲綢之路”與海洋運輸遠銷到東歐和加拿大許多國家,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現在唐三彩依然遠銷到歐亞美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同類產品中評比,屢屢奪魁。
為國家換取了外匯,為民族爭了光。凡觀賞過唐三彩的國際友人莫不交口稱贊:“精湛的藝術,中國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