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素具盛名的風味食品“武油茶”,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炒面、香油、芝麻、花生、牛骨髓油、核桃仁為原料精心配制而成,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吃起來濃香不膩,味美可口。
▽武陟油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油茶”名字的由來,倒有一段趣味:相傳,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起兵反對王莽新朝,一次兵敗東逃、路過武陟,到一農戶家乞食。這家農夫在驚慌失措中做起飯來,把半瓢白面放入鍋里,加入作料,等農夫聞到一股焦煳香味時,他方胡亂地挖了幾下,然后添上水,唯恐飯稀遭劉秀責罵,又把自家吃剩下的碎花生米也倒入鍋內。
等飯做成;農夫把躲在門外大石頭后面荊叢中的劉秀叫出來吃飯。劉秀一吃,連聲叫好,不住聲的詢問這飯叫什么名字。農夫一時無言可答,心想往鍋里放過油,做的飯比濃茶稠不了多少,就信口謅道:“這叫油茶”。
后來劉秀稱帝后還派人到武陟把這位農夫請入京城,專門給他做油茶吃。劉秀當年藏身的大石頭和荊棘叢,后來也形成了一個村莊,就是現在武陟縣西陶鄉石荊大隊。武陟油茶盛名大振,傳說與清朝皇帝贊美有關。
據傳說在清雍正年間,黃河多次在武陟決口,沖毀田園,危及漕運。為防御黃河水患,世宗胤禛親臨武陟監工修建黃河堤壩。這個吃慣山珍海味的封建帝王,在武陟小縣食不隨心。
當時的武陟縣令關世祿為討皇帝歡心,找一名廚為皇帝做出一種特殊佳肴。這位聰明的廚師心想,我再高的手藝還能超過御廚;再說山珍海味的原料這里又沒有;最后他想:把曾被漢光武帝贊揚過的油茶送上去,也許能換換皇帝口味。
于是他精心制作了一碗味美可口的油茶進貢皇上。果然不錯,皇帝一吃,拍案叫絕。消息傳出,文武百官、庶民百姓誰不想品嘗品嘗皇上大加贊揚的油茶。吳縣令根據這種情況,下令在武陟城多多開設油茶館,用以招待來往百官。
一時之間,油茶生意極為興隆,有的開店設鋪有的街頭攤售,更多的是身背油茶壺,上山下鄉,走街串巷。據說,當時在油茶生意的競爭角逐中,有家姓王的做出的油茶最好吃,競爭不過的小販只好到外地謀生。
這樣,油茶就由武陟小縣傳到了祖國各地操其業者問起籍貫,多稱武陟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