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北的古老城鎮平泉,有一種傳統風味小吃-改刀肉。它以構形精致,味鮮,耐貯存,易攜帶聞名于世,流傳至今。
平泉五奎園改刀肉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據傳,清代乾隆年間,有位皇宮御膳房的劉師傅,有一手做改刀的絕,候皇帝幾十載,年退居故里,招收五個徒弟,辦起一家飯館,他把絕技傳給了徒弟。劉師傅病危時,叮囑弟子們要把改刀肉流傳后世。老人過世后,五徒弟遵照師傅遺愿,給飯館起名為“五園”。從此,“五園”連同它的名菜改刀肉一起流傳下來。
▽平泉五奎園改刀肉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改刀肉的主料是豬肉和竹筍。做法是將八成豬后臀尖瘦肉和二成領上的肥肉切成細絲混合把干筍放在開水中泡膨脹,削薄后切成絲。肉筍比例為二比一。
爆火將肉絲炒至四成熟時放入筍絲,用豬油一起炒,邊炒邊加雞鴨湯,口磨湯、醬油、紹興酒、干醋、香油等原料,炒十分鐘左右,待肉、筍呈金黃色即可,再澆上汁水,用勺顛成個,盛到盤里,這樣反復三次,一盤改刀肉就出來了。
看上去,象一座金字塔;吃起來,筍絲柔韌,肉絲筋硬,味道鮮美,爽口而不膩人;細細咀嚼,則余味無窮。如吃上一盤改刀肉,再有好酒相伴,堪稱一頓佳肴。
此外,改刀肉還有耐貯藏的優點。冬季裝簍可存放三個月,炎熱的夏天也能存放一周,加熱后再吃,其味如初。當時,口外蒙古族四十八家王爺,路經八溝(平泉),除親口品嘗外,還要把它當成高級禮物帶進京城,饋贈親朋好友。
從此,改刀肉譽滿全國,遠銷山東,山西、北京、內蒙等地,“五園”顧客迎門,買賣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