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知名特色美食推薦驢肉黃面驢肉黃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號稱中華一絕。莫高窟156窟(宋)壁畫上就有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號稱中華一絕。莫高窟156窟(宋)壁畫上就有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敦煌黃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黃面好吃主要在于香菇汁做得好。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豆腐切成小塊小塊的,有點硬度,也有些嚼頭。
驢肉味道鮮美,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肉類。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功效。從營養學和食品學的角度看,驢肉比牛肉、豬肉口感好、營養高。
釀皮子
釀皮子是酒泉人特別喜愛的夏令吃食。制法主要耍的就是調料:醋鹵,熬制時加大料、紅辣皮、粉汁勾芡,用火鍋盛裝,冬季火煨,夏季去火、十香醋,加大料熬制不勾芡,熬好的醋里還泡幾枚草果、蒜泥,大蒜搗成泥狀,加水攪拌,淡黃色、紅辣子,辣面子潑熱熟油和稀,鮮紅明亮、芥沫子,芥沫子搗細,開水和稀、炒鹽,食鹽干炒后搗細等。
敦煌市羊肉燜餅子
燜餅的做法各地小有不同,但都是美味可口的。敦煌的羊肉燜餅是以肉的鮮嫩和餅的筋香而出名,羊肉與餅子的*結合,吃起來那是相當好吃。
熱豆粉
黃豆磨粉,上鍋蒸熟,調料以雞湯芡成鹵。這種食品老少皆宜,易消化,營養豐富,四季皆宜。
敦煌市黃面
我國西北地區的面食可謂是一絕,各色各樣的面食層出不窮。黃面以其顏色發黃而命名,是敦煌夏令時節必備的小吃。面細金亮,有嚼勁,加上調湯拌料,再澆上一勺辣子,真是香味溢口,回味無窮。
敦煌市釀皮
敦煌釀皮因選擇制作材料的不同,釀皮顏色也有不同。有的金亮雙華,有的則潔白如玉。將切成細長條的釀皮放一些醬油、陳醋、面筋、蒜汁、辣椒醬和商家特質的湯水調勻,吃起來釀皮綿軟潤滑,湯汁酸辣可口,很是美味。
羊肉粉湯
羊肉粉湯是西北有名的傳統小吃,因選用西北天然放養的膘肥體壯羯羊,所以味道更為鮮美。濃濃的羊湯羊肉不僅能補虛益血,開胃健脾,還能祛濕暖胃,特別適合冬天吃。制作時,先熬出骨湯,再將熟肉切成薄片與切成塊的涼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湯,羊肉經處理熟而不爛,富有韌勁,湯汁亮紅,肥而不膩,香辣爽口。
敦煌市羊肉粉湯
羊肉粉湯是敦煌特色美食也是傳統小吃。將切成小片的羊肉和涼粉放入碗中,澆上煮沸的羊肉湯,再根據個人口味撒上蔥花、辣椒、精鹽等調料。聞起來香味撲鼻,吃起來肉嫩湯鮮,香辣爽口。
糊鍋
酒泉*具代表性的小吃應該就算“糊鍋”了,尤其是老酒泉人*愛吃,賣糊鍋的店主在店門口架上一口大鍋,湯料用雞湯,投入蠶豆粉汁,成糊狀,再加蠶豆粉制成的粉塊、粉條、以及雞絲、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湯中即成,其味鮮香,突出姜與胡椒的辣味。糊鍋是趁熱的時候吃,而且不要和其它食品混合同吃,否則就不是糊鍋的那個味道了。
糊鍋是在很早以前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來此經商的外地人因春節無法回家,大家就在旅店中拿出各自帶的熟食,有油餅、雞等各種食物,燴了一大鍋熱騰騰、稠糊糊的年夜飯,吃起來味道還不錯。后被店家學會,逐漸流傳開來,演繹成一道風味獨特的小吃并取名“糊鍋”。
油塔子
油塔子是酒泉十分具有特色的美食,將其用開水燙過面后,摻入少量的發面及食油,用力和面數次后,再適時醒面,將其搟成一個薄餅狀,抹上一層油,再撒上適量油面子,后切成面劑,把它擰成螺旋形的塔狀,放入蒸籠中,出籠之后,呈現出黃色,一捏便能滲油。在進行食用時,將其夾入盤中,可綻成薄的條片,色香味俱全,口感極佳,故稱“熱油塔子”。甜而不膩,熱食*。
鍋盔
鍋盔的制作工藝極為精細,外脆耐嚼,外表美觀誘人。鍋盔源自于西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流傳已久于上甘寧青地區。鍋盔是十分受大眾喜愛的面食之一,其特點是用油進行和面,用文火來炕制。如果在賣鍋盔的攤點旁邊有擺綠豆漿面條的小攤,您不妨盛上一碗,配上芹菜、韭花等配料,加上點辣椒油,是*味的。晶瑩透亮的面條,冒著熱氣,夾雜著綠菜;另一邊是裝得滿滿當當的鍋盔,令人頓時垂涎欲滴。
油馃子
酒泉回族同胞制作的清真油馃和馓子,十分講究。把兌好的面團采用翻、轉、擠、壓、搓、擰、攥、挑等技藝,做成各種花樣圖形,統用葫麻油炸制而成。油馃子吃起來香脆酥甜,極為適口。這種小馃子,只有在年節時才精工細作,所以市場上尚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