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知名特色美食推薦瀘定縣酥油茶酥油茶是中國西藏的特色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
瀘定縣酥油茶
酥油茶是中國西藏的特色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復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藏族喝酥油茶有一定的規(guī)矩,一般是邊喝邊添加,不能一口喝干。家中來了客人,客人的茶碗總是斟滿的。
丹巴縣香豬腿
丹巴地區(qū)的名產(chǎn)品,味美可口,是節(jié)日和招待賓朋的美食。因阿蘭·達瓦卓瑪在《天天向上》推薦而出名,香豬腿為阿蘭達瓦卓瑪家鄉(xiāng)特產(chǎn)。
丹巴縣丹巴豬膘
丹巴豬膘是普米、納西等族食物,又被人稱為“琵琶肉”。將宰殺后的生豬去內(nèi)臟、剔除骨頭,用鹽巴和花椒撒在腹腔內(nèi),將豬縫合,風腌成完整的臘豬,外形頗似琵琶,故又稱“琵琶肉”。清《滇南聞見錄》有“麗江有琵琶豬,其色甚奇,煮而食之,頗似杭州之加香肉”的記載。豬膘肉色、香、味俱佳,是待客、饋贈的佳品。
瀘定縣康定涼粉
康定涼粉,以黃涼粉稱著于世。許多久走四外的人品過各地涼粉,相比之下,還是說康定涼粉好。涼粉筋絲好,切得四棱四現(xiàn),厚薄均勻,且粉絲光澤發(fā)亮,筷拈不斷。特別講究紅油,鹽醬制作,調(diào)入涼粉,食者一拌,麻、辣、香、柔、嫩,可口極了。食者絡(luò)繹不絕,尤其春夏郊游,不論藏、漢、回人都要買去作上品,以佐野餐。
丹巴縣血腸
藏族地區(qū),無論是農(nóng)民還是牧民,每宰一只羊,羊血不單獨煮食,而是將羊血灌入小腸內(nèi)煮沸而食,又香又嫩,品嘗一口,滿嘴生香,十分解饞,別有風味。
瀘定縣金絲毛面
屬于甘孜州的巴塘,有一種具有特色的面食—金絲面,這種面食深受巴塘人的歡迎,幾乎人人都特別愛吃。這種面食的制作工藝非常的講究,香甜味美,做好之后的面即使是隔夜吃也十分具有風味。制作金絲面,*重要的是要選用*的面粉,還要加入雞蛋和豆粉來輔佐。這種用純手工制作的面有很長的歷史了,巴塘人都喜歡把它作為迎接賓客的美食。
稻城縣奶品
康巴地區(qū)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兩種。酸奶子又有兩種,一種是奶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經(jīng)過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營養(yǎng)更為豐富,也較易消化,適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煉酥油后剩下的物質(zhì),經(jīng)燒煮,水份蒸發(fā)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餅、奶塊。
丹巴縣冷鍋魚
丹巴在飲食上兼有四川風味和藏族風味,有少川味飯館,冷鍋魚很出名。冷鍋魚其實是四川火鍋的一種新食法,由于其端上桌之前已將魚加工好,并放入鍋底中,魚在端上桌時即可食用;魚吃完后,可將鍋底加熱繼續(xù)燙食其他菜品,冷鍋既保持了魚的鮮嫩度,又可燙其他菜,可謂“一鍋兩吃”。
稻城縣糌粑
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tǒng)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干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糌粑是將青稞洗凈、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攪拌均勻,用手捏成團即可。
稻城縣吐巴
把牛羊肉切成肉丁用水煮開,然后把面團用手扯成節(jié)狀放入鍋中煮熟,以前還在水中加酸菜,現(xiàn)在加蘿卜、洋芋、白菜等,味道鮮美,十分充饑。
康定市魔芋燒雞
賴廚子的魔芋燒雞。賴廚子名吉山,華陽人,曾師學成都芙蓉餐廳老廚師曾子云,自開餐館,頗有名氣。1932年二十四軍一三六師師長唐英駐守康定,聘賴吉山為私人廚師來康,凡唐英宴請賓客,必由他掌廚。所操席均稱美味佳肴,*的是色、香、味、型具佳的“魔芋燒雞”。
瀘定縣團結(jié)包子
團結(jié)包流行于四川藏族地區(qū),它外形別致,似包非包,似餅非餅,可大可小,小的一個可供五口之家一頓食用,大的一個可供一排人果腹,根據(jù)人數(shù)來制作不同大小。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者親友團聚,常常蒸制這種團結(jié)包,以示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