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曾為人類在黑帶來第一線光明,后來經過漫長的歲月,照明工具也不斷演進,人們發明了燈泡、日光燈等等。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燈具的要求,已經不再限于一般的照明,而希望能利用光線的調整、顏色的變化,來制造不同的情調和氣氛,美化居室與生活。臺灣的美術燈正是應此而問世。
現在,當人們走遍臺灣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許多美術燈飾店。燈飾工廠更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他們除了供應臺灣市場外,還大量外銷,美術燈曾一度為臺灣增長最長的外銷品。
從1954年開始,臺灣新竹、苗栗一帶由于具有豐富天然瓦斯,提供了廉價的能源,根據國際市場上,圣誕燈需求大的特點,大量生產外銷的圣誕燈串,成為世界上圣誕燈外銷最多的地區,擁有“圣誕燈王國”之稱。后來由于國際經濟不景氣,圣誕燈滯銷,大部分廠商便轉產附加價值較高,生產技術先進,講究設計的美術燈。1976年,燈飾工廠只有四家,幾年來,猛增到幾百家。由于臺灣美術燈花樣繁多,精巧美觀,人見人愛,在國際上廣受歡迎,從1970年到1978年,燈飾外銷增長達十二倍,外銷地區達二十多個國家。
美術燈的制造過程繁雜,牽涉到其他工業的面極廣,如玻璃制造、表面處理、金屬制品、塑膠制品、木器雕刻、竹藤加工等等。燈飾廠商一般都采取多家廠合作生產,共同完成一盞光彩燦爛的美術燈。
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變化的需要,對美術燈花樣的要求越來越多,美術燈制作匠,把傳統的燈式加以研究革新。在燈飾的設計方面,參考國外的先進式樣,與臺灣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紋、式樣相結合,不斷變換形式,如吸頂燈、壁燈、臺燈等新的美術燈層出不窮,以及角落燈、星星燈、雨燈、落地燈等等。五花八門,不勝枚舉。有些木質的燈具,雕刻精細,紋理極美,給人以質樸溫暖的感受,有些鼎狀的燈座具有中國古典的風味,引人進入懷古幽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