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南方人,特別是沿海一帶的人都吃過福菜吧。它既普通,又十分令人喜愛。說它普通,因為它是用常見的大芥菜腌制而成的,外表不美觀,價錢也便宜,是不少家庭中常備的小菜。它與山珍海味無疑是不能相比的,但它吃起來酸酸的,還帶有一絲甜味。尤其在一頓豐盛的宴席中,上一道福菜湯,不但可以解酒,而且可以減少油膩,清爽無比,做試驗贊不絕口。福菜不論蒸、煮、炒都十分可口,特別是福菜瘦肉湯、福菜豬肚湯、福菜燉小湯、福菜鴨更是燴炙人口,人人喜愛。
從苗栗高速公路上望去,可以看見周四有一片平坦的土地,那就是公館鄉(xiāng)的農(nóng)地。苗栗縣的公館鄉(xiāng)以福菜的主要產(chǎn)地而聞名,這里出產(chǎn)的福菜,香味純正、濃厚、脆嫩可口,百吃不厭,歷來是市場上暢銷貨,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公館鄉(xiāng)的福菜之所以在民產(chǎn)享有這么高的聲譽,是和當(dāng)?shù)仉缰聘2擞兄凭玫臍v史以及有其獨到的制造技術(shù)分不開的。公館鄉(xiāng)靠近后龍溪,水源充足,冬季氣溫較低,公館鄉(xiāng)大部分農(nóng)戶都世代相傳種大芥菜。這果的芥菜棵大質(zhì)嫩,品種十分優(yōu)良。福菜的制作過程前后要四個月左右時間,可概括為兩曬兩腌:第年“大寒”時節(jié),人們將收割下的大芥菜曬一、兩天,用鹽揉搓后放進木桶或水缸腌至菜色變黃,經(jīng)過十天左右,然后將腌菜倒掛竹竿或麻繩上曬成半干,再揉入一些鹽壓進空酒壇中,密封壇口,將酒壇倒置三個月,味香色美的福菜大功告成了。
福菜在有的地方稱為酸菜或咸菜,在臺灣本稱為“覆菜”,因臺灣方言“覆”與“福”同音,為圖吉利,在民間便逐漸改稱為“福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