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臺灣觀光的游客,不少人都要帶走一束束人造紙花,那含苞欲放的牡丹,馥郁幽雅的蘭花,絢麗妖艷的茶花,精細無瑕,芳香飄逸。游客們邊走邊觀賞,臉上帶著歡快的笑容?墒,游客們可曾知道,這美妙絕頂的紙花就是用通草紙做成的。
通草又名通脫木,叢生于臺灣的新竹、苗栗、桃園、花蓮、臺東等縣的山地上,莖細長而直立,少有分枝,質脆如草木,含有白色粗大的木髓,人們把它切成薄片,便可做紙花和其他裝飾品,還可以用來造紙及作中藥材等。詩人黃啟棠曾作詩詠通草,“秋夏常開淡紫花,葉如掌狀干無瑕,栽花作藥還為紙,碎骨提供藝術家。”
據傳在清朝道光年初,有個在新竹務農的泉州人叫陳闊嘴,一天到客雅溪上流草湖附近伐木時,偶然間發現了之一權木,因形狀與眾不同,便帶回家取出髓部,削成紙花,當紙張使用。后來傳至其子陳淡,在光緒四年,專門采通草削成約2寸寬的通草紙。
此外,還有一傳說,在乾隆末年,淡水海防署有一幕僚姓黃,在新竹山間發現野生通草樹,并著眼其樹木心之利用,從大陸招來一批工人,專門從事通草紙的加工,才使臺灣通草紙制造業慢慢發展起來。1921年,臺灣通草紙不僅可銷往國內其他省,而且大量輸往國際市場,其中以歐美、日本各國最多。其產品主要有人造花、高級名片、卡片、日歷、詩箋等,有些產品參加了國際性手工藝美術展覽會,博得了各國人士的贊賞,從此馳譽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