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發達的今天,各種西式、新潮的生活用品充斥各個角落。這似乎更引起對古老傳統手工藝品的追憶和愛好。臺南縣關廟鄉的藤制品手工者,迎合了人們的這種欲望,他們制作的藤器,以古樸、堅韌和優美的線條造型給人們以返樸歸真的感覺,深受中外人士的喜愛。
早在三十多年前,關廟鄉就以關帝廟、竹子、藤器三樣東西聞名全省。現在,當人們來到關廟鄉,可以見到黃澄澄而帶韌性的產品,一堆堆地在工廠、在許多人家的庭院里堆放著。關廟的編藤藝人以靈巧的雙手將藤條做成骨干,然后編織成家具或其他物品,藤在他們手中巧奪天工地展現出柔細與造型之美。關廟的藤制器具手工精致,從原料到成品幾科全部采用手工,這正是它不同于其他器具的特征之一。藤如木材,應用十分廣泛,關廟所制的藤器,包括各種各樣的籮筐、家具、籃子、裝飾品,以及各種人物、動物和植物的造型。關廟藤器所用的原料,大部分均是從印尼進口的甲等藤,這種藤色澤光亮、韌度較高,加上關廟編藤器的歷史悠久,能工巧匠多,一代傳一代,代代有發展,不論何種形式都巧具匠心,兼有實有與觀賞價值。
藤器的制作過程相當繁雜,首先要把買來的整條藤子,先由熟練的技術工人加熱烤彎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作為定型的外廓,另一批藤條則由人工或機器切成薄片或長條型,即藤條,后用藤條把前面定型的外廓編織成一件件器具,如桌、椅、柜、櫥等用具,而動植物和花草等裝飾品,則完全要用藤條編織,一般黃藤的纖維部分多當作支架,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皮則多用于編織。藤材具有天然的優異材料特性,例如質軟而富彈性,并不受氣候或溫度的影響而開裂,其經由線條結構而成的造型技藝也為關廟人所擅長。
經過關廟人歷來的努力,藤制品的花樣品種日益增多,新型的產品仍然深具濃厚的古典風味,各種藤制品的制造日臻完善。現在關廟從事藤器制造的居民達80%,每年有大量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