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珠市口西大街,離繁華鬧市大柵欄數百米之遙,有一家豐澤園飯莊,是北京第一流的山東風味飯莊之一。
清末以來,在北京的飲食行業中,山東風味飯莊一直占有優勢地位。有名的大飯莊,從掌柜到伙計,十之八九是山東人;廚房里的大師傅,更是一片膠東口音。到了二十年代末期,一批原來很有名的飯莊逐漸蕭條,名廚紛紛離散。有幾位廚師湊在一起,合股辦起了豐澤園飯莊。當時,股東會議是在中南海的豐澤園召開的。為首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新豐樓飯莊的著名掌灶廚師陳喚章,他的手藝高超,在當時的飲食業中很有名氣;一個是泰豐樓姓藍的掌柜,綽號“藍蒲包”,此人不修邊幅,但在吃上卻極有研究,人稱“品味家”。股東會議決定:新飯莊即以第一次股東會議所在地——“豐澤園”命名,象征新飯莊菜肴的豐富多彩和美味可口。
豐澤園飯莊在1930年正式開業后,由于名師薈萃,轟動了京都,一時間,門前車水馬龍,生意十分興隆。
豐澤園飯莊經營的山東風味菜,繼承了濟南、膠東地方菜的傳統特色,在烹制方法上,擅長爆、燒、炒、炸、扒、蒸和調制清湯、奶湯,菜品以清、香、嫩、脆著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五十余年來,豐澤園飯莊不斷發展,營業面積比過去擴大了三倍多,餐廳陳設講究,可同時接納三百人進餐。
如今,豐澤園飯莊名廚師尚有王世珍、王義均、時廣南三人。年逾七十的烹飪技師王世珍從十五歲即在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飯莊學徒,以后,來到豐澤園飯莊掌勺。五十多年來,他掌握了山東菜系中的濟南、膠東兩地方菜的烹飪技術,并有所創新。王義均、時廣南二人,均師承王世珍,擅長烹制各種山珍海味菜肴,素以濃少清多,醇厚不膩見長。他們的拿手名菜有:“云片燕窩”、“扒熊掌”、“蔥燒海參”、“醬汁活魚”、“炒干貝芹菜”、“清炒鮑貝”、“燴烏魚蛋”、“芙蓉雞片”等。王義均在1983年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被評為最佳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