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的營養價值極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麥、大米、高粱、蕎麥、黃米這六種糧食的6倍,釋放的熱量等同豬肉或肥牛。
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嚴格,和面一般是由體力較好的人負責,加以燒開的水,用搟面棍攪拌成面團,必須趁熱將其揉精。接下來在手掌上將小莜面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接著將薄片卷成空心卷,豎立在籠中,蒸約10分鐘后,揭去籠蓋,喧騰騰的莜面栲栳栳就成功了。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部北部的常見面食。其制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制了這種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還有一種說法,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面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演變而來。因有這兩種傳說的存在,太原的莜面栲栳栳認為是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