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山柚(varQianniushanhort),清朝中葉由當地在江南為官的羅言商還鄉時帶回一株柚苗植于今瞿河鄉與萬林鄉交界的牽牛山腳下,產果后,其果肉脆嫩化渣,味甜酸爽口,后人爭相繁植,形成一定規模,取名牽牛山柚。民國初年,羅氏家人因該柚銷市甚旺,價格又高,于是運往成都試銷。因其味美,交相贊譽,一時竟在成都獲高出其他柚的幾倍價格達到每個1銀元善價,而且很快被搶購一空,從此牽牛山柚享譽川內。改革開放以來,牽牛山柚的發展得到各級黨政重視,各地大力發展,爭相栽培,全縣現有約150萬株,建成了以瞿河鄉和萬林鄉為重點的縣級名柚生產基地,已栽培125萬株,其中瞿河鄉65萬株,萬林鄉60萬株。該柚分別在1985年、1995年、1999年被評為市優質水果,1992年被評為省優質水果,1994年正式注冊"牽牛山"商標。全縣年產牽牛山柚1400-1700萬個,產值3000萬元左右,是我縣水果行業中產值最高的項目,也是我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項目之一。
該柚系多年生常綠喬木,樹勢強,樹冠自然圓頭形,較開張。枝條粗壯直立,成年樹和老樹多斜生,枝刺退化或無。葉橢圓形,先端緩尖,葉面平滑,葉脈凸,葉片大而厚,葉緣具鈍鋸齒,葉柄翅較小,倒三角狀,葉色較濃綠。花多朵排成聚傘花序,或單生;花萼4-5淺裂,被毛;花瓣近匙形,開花時反曲,雄蕊比花瓣短,子房球形。果實梨形或倒卵形,果蒂基部略下陷,有較明顯的粗放射狀溝紋,果蒂一邊略高。果皮較厚,一般1.8cm左右。成熟后,外果皮金黃色,油細胞粗,微凹凸不平,海綿層白色。囊瓣壁薄,白色,11-13瓣,以12瓣居多,呈梳子形易分離。汁胞紡錘形,較大,油浸米黃色,晶瑩透亮。果肉脆嫩化渣,酸甜爽口。一般單果重1000克左右,最重可達2000克以上,耐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