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又稱木芙蓉)
之所以人見人愛,一是因為它艷麗無比,一日三
變,晨粉白、晝淺紅、暮深紅,其嬌艷之姿,常令人流連忘返;二是它“拒霜”的獨特性格,此花盛開于農歷九至十一月,這時百花凋謝,它卻傲霜綻放,故白居易詩曰:“莫怕秋無伴愁物,水蓮花盡木蓮開”。蘇東坡更贊芙蓉花性格是“喚作拒霜猶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三是木芙蓉渾身是寶,花葉皆可入藥。李時珍說,以芙蓉花葉治療“癰疽腫毒惡瘡,妙不可言”。
常德人喜愛芙蓉花,廣為種植,歷史悠久,曾花紅遍地。屈原流放常德見此美艷之景就
曾在《九歌》里寫道:“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明朝陳洪謨撰《嘉靖常德府志》
作為常德最驕人“物產”之一記入該志書:“木芙蓉,一名拒霜,九月開故名,有紅
白二色,有單瓣者,有重瓣者,朝開色白至午后漸紅者名醉芙蓉。”
芙蓉花在常德歷史上雖久具盛名,但今人卻少有再去種它,而且并不知曉此花乃以常德為正宗產地。這就多虧了-先生的研究,是他解開了常德為芙蓉花正宗產地之懸結。
毛澤東一九六一年所寫的《答友人》七律詩發表后,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問-“芙
蓉國里盡朝暉”之意義。喬木先生于一九0年三月十三日回函說:“芙蓉國”即指湖南,
是毛澤東借晚唐詩人譚用之“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反其意而作。并指出:芙蓉有兩義,一
指荷花,一指木芙蓉,二說均可通,因木芙蓉據本草稱出自鼎州,即今湖南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