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十堰這座城市就有莫名的好感,無論是它聞名天下的武當山,還是溫純多情的丹江水,都讓人心馳神往。最初靠近那淡淡的煙波浩海中,會有說不清的迷離憂愁,待往里進入青山、踏入碧水,所有愁緒便一散而盡。
而最令人暢快和難以忘懷的,莫過于吃上地道的古城美食,竹溪碗糕便是十堰市竹溪縣傳統的風味小吃,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竹溪碗糕色澤白里透紅,入口質地松軟,慢嚼甜而不膩,深受食客們的喜愛。
竹溪碗糕做法1:
備料:優質白米、優質黃豆、水
1.選用優質的白米,加入十五分之一的黃豆一起浸泡,泡成發脹的形態即可;
2.用石磨將黃豆和白米碾成漿狀,將米豆漿發酵;
3.取出三分之一發酵好的米漿放入鍋中煎炒,燒至六成熟,再倒回漿鍋中拌勻蒸熟;
4.蒸糕前將本地制作的土陶碗洗凈擺到籠中蒸熱,然后倒入米漿,蒸二十分鐘,美味的碗糕就做好了。
竹溪碗糕做法2:
備料:黃豆、白米、清水
1.將適量黃豆和白米放入清水中,泡四個小時的時間;
2.泡好后用小石磨磨成漿狀態,然后進行發酵;
3.等發酵完成,取出三分之一的米漿進行煎炒,五六成熟之后再倒回米漿中,攪拌均勻,喜歡吃甜口的可以再放入適當白糖或者蜂蜜;
4.取出陶土做成的小碗,先放在鍋中預熱,然后將米漿倒進去,蒸20分鐘左右;
起鍋后趁熱用特制的篾片切成小塊,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沾點兒辣椒醬,喜歡吃甜食的可以蘸一些蜂蜜,非常美味。
蒸碗糕既是個細致活兒,又需要足夠的力道,正所謂文武兼備的人方能做好這一碗來之不易的碗糕。首先選材要用新米,只有足夠的力道,才能發至開瓣,攪拌米漿也必須朝著一個方向,直到抽出勺子也不斷漿。
從前人們家里蒸碗糕都是前天半夜開始做,幾乎后半宿都無法睡覺。等待碗糕蒸好后,還需要在白花花的碗糕上點紅,用竹筷劈出十字形,拿牙簽隔著,分成四瓣,然后再粘上紅色點。
其中的比例也要掌握好,也可是考驗手藝人的真本事了,各種比例的拿捏、調配,全憑蒸糕人的經驗,據說還得依照天氣、稻米和糖等的長勢狀況來決定,說得都是些門外漢聽不懂的門道。
竹溪碗糕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分為熱吃和冷吃兩種。若是要熱吃,可以用專門的工具——篾片(薄竹片),將碗糕切成若干小塊,根據自己喜甜或喜辣的口味,蘸上蜂蜜或辣椒醬吃,味道俱佳。若是打包回去冷吃,店主會用精湛的技術,將篾片在碗邊輕輕一旋,便把一個完整的碗形米糕呈現在你面前。
自古流傳竹溪碗糕不僅營養豐富,還有保骨健腸、生津止渴的功效。以蔣家堰鎮梅書英碗糕最為聞名,梅家碗糕完全參照傳統的古方制法,不僅色香味美、潔白松軟,并且香甜糯口,深受食客的歡迎,據有效數據統計,他們可以日蒸300碗,在半天便售完。堪稱如今網紅美食的熱度。但竹溪碗糕絕不同于網紅食品,不是僅憑一朝一夕,現代社會的獵奇和蹭熱度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是倚靠其自身久遠的歷史根基和豐富人文內涵牢牢抓住人們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