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蒸灶卷
臘月二十三日為送灶日,蒸灶卷為灶君(俗稱灶家娘娘)餞行,也有烙糖餡灶餅的。自然也是佛爺的名義凡人之口,尤其饞嘴尕娃和丫頭們有幸享受眼巴巴等了半后晌的供品了。
臘八煮麥仁
臘八即農歷的臘月初八,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慣。青海稱之為麥仁飯。鑿冰窟為臼,舂去麥皮,是為麥仁,于節日頭天晚上同燎洗干凈的豬頭(亦有用牛羊骨頭肉)肉并下椒鹽等同煮,經夜文火熬煮,肉麥爛而成乳糜狀,出鍋盛于盆內,稠者摻開水并熗蔥花熱而食之,味香而富于營養。此等頗土的飯食,現已成為城市街頭常年供應的特色小吃。
十月一吃扁食
十月一日為上墳祭祖并送"寒衣"之日。這一天青海人吃一種名曰"扁食"的水餃,亦稱"老鼠兒",肉菜餡,碎粉條拌的素餡,包時左右打折掐捏出花邊。其狀橢圓如鼠,故名。
八月十五
青海月餅系"層瓤"大蒸饃,底徑六寸余,重約二斤。發面內分別釀以紅曲、香豆粉、清油,調成紅、綠、黃三色,按外黃、中紅、內綠的層次傳成三層內瓤,包以白面皮,其上裝點以紅綠彩面做的花花、小動物及染紅的杏仁等。節日期間親友鄰里互相贈送。另外,還有專供祭月之大月餅,徑直尺八左右(整屜一個),皮瓤做法如同普通月餅,但上飾有別:外皮上面一側用綠面做蛤蟆一只,點睛以椒籽,另一側用三色面包以白皮做巨蟒一條,盤伏其上,剪鉸以鱗紋,點睛以椒籽,昂首張口,俯視蛤蟆。民俗認為,月蝕是因蛤蟆吞噬之故,而蟒蛇是其天敵,塑此俗于月餅上,有降邪護月之意。祭祀畢,合家分享供品。
七月二十二
“羊肉煳茄兒"。民間以七月二十二日為財神爺之誕辰,如民諺所說,這一天青海人有吃羊肉煳茄子的習慣:清燉羊肉鍋里放以削皮并破為幾半的長茄子以及蘿卜坨坨(塊)。煮爛后,手抓蘸蒜泥及香醋食之。
七月始伊
先結的大豆角己鼓脹脹飽滿,摘微黃之豆角煮燜熟,去粗、細皮而食之,味極鮮美。
農歷六月初
將半青不黃的青稞穗頭帶秸摘下,挽把放鍋內或上籠煮蒸熟,揉搓脫粒,簸去草屑,抓起來嚼著吃,味道清香;用石磨磨成寸絲狀,青海人稱它為"麥索兒",熗以熱油拌勻,調上油辣子、蒜泥、介末、鹽等作料進食,其味清新爽口,鮮美異常;麥索兒湯煮謂之"麥索兒拌湯",熗以蔥花,別有滋味。此原為青黃不接時的度荒食品,后形成時令性風味小吃。
端午節
舊時青海人過端午節蒸棗糕(糯米泡軟置籠布上,其間摻放紅棗和葡萄之類蒸熟)吃,廣大農村人就在端午當天做涼面搽涼粉。后來,端午節的粽子就慢慢普及開來了。
天社蒸饅頭
天社是祭祖的日子,青海農村家家戶戶蒸大饅頭,俗稱"獻子",上墳祭奠祖宗,同族人各擺獻子于墳前,以大、白、綻者為虔誠,并受贊譽。祭后,青海人有送獻子給鄰居和親戚的風俗。
二月二炒大豆
農歷二月初二,是過罷小年和大年以及元宵節后的又一小節,青海民間有炒大豆(將泡透濕的大豆晾半干后,放入燒燙的細沙或黃粘土中炒熟)之俗,據說節間大吃二喝,耗財費食,二月二當天吃了炒大豆,心眼綻開,便精打細算過日子,下地忙新一年的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