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是上海為數不多的經典小吃之一,所以小到街頭巷尾的點心店,大到高檔的酒店,差不多都有小籠包賣,但天字第一號的招牌永遠非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莫屬。凡是上了年紀的“老上海”都知道,最正宗的南翔小籠并不在嘉定南翔鎮,而是出于城隍廟九曲橋頭的南翔饅頭店。
關于南翔小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光緒末年。據《嘉定縣續志》載:“饅頭有緊酵松酵兩種,緊酵以清水和面為之,皮薄餡多,南翔制者最著,他處多仿之,號為翔式……”。南翔鎮上的一位黃姓居民開了一家糕團點心店,取名“日華軒”。之后,他的兒子黃明賢繼承家業,把店改為專賣大肉饅頭和點心的店,黃明賢就是南翔小籠饅頭的開山鼻祖。(圖片來源:雅虎旅游)
南翔小籠饅頭
如今家喻戶曉的南翔饅頭店地處上海豫園老城隍廟九曲橋畔,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由黃明賢的親戚吳翔升帶了制作師傅趙秋榮在此開設點心店,起初店稱為長興樓,后改為南翔饅頭店,專營南翔小籠。由于地理上與老城隍廟結緣,南翔小籠饅頭逐漸融入了上海老城廂的民俗文化,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成為了上海老城隍廟里著名的“三頭”之一,即小籠饅頭、蠟燭頭和五香頭(豆),更是聞名全球,成為了上海最著名的小吃。2007年,“南翔”申報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拌料不用味精,用精肉做餡
當年黃明賢制作的小籠包有其獨到之處,拌料不用味精,用精肉做餡,拌入雞湯煮的肉皮凍提鮮,拌入芝麻面提香,并且根據不同時節拌入蟹粉、春竹或者蝦仁。在用特制的小竹籠蒸熟之后,隨便取出一只包子放在小碟之內,戳破面皮之后,包子中的湯汁能夠恰好流滿一疊。豫園九曲橋畔,每天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花一兩個小時等待,只為品嘗這一百多年前的味道。
南翔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獨一無二的味道源自于它神秘的配方,之所以說其神秘,是由于全部的配方只有“傳人”可以掌握。就拿鮮肉小籠來說,它的餡料包含著豬肉3個不同部位的肉,每種肉占多少比例都有明確的標準;面皮是由4種不同的面粉按比例混合制成;而肉皮則是采用陳年老母雞燉湯,煮肉皮成凍,熬制的時間也別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