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牛肉面
牛肉面俗稱“牛肉拉面”,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蘭州人吃牛肉面吃出了名堂,吃上了癮。相傳,牛肉面是清末光緒年間,一個叫馬保子的回民廚師所創制的面食,后輩們再代代推陳出新,硬是將這種面食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吃得個名揚天下。如今,蘭州市的每條街巷,無論大小,至少都有一兩家牛肉面館。黃河岸邊的古城蘭州,彌漫在大街小巷的,永遠有那股牛肉面的清香。
“蘭州人三天不來個”牛大碗“就心火難捺”。聽起來有點夸張,不過,牛肉面確實已成為蘭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別以為煮面條加上牛肉片就是牛肉面了。蘭州牛肉面的精致與吃法考究令人瞠目。別看拉面師傅操起面節,一搓一拉,連抻數次,即變戲法似地拉繞出一碗細長的面條,看起來似乎容易,其實做面的工序相當復雜。
首先是選用富含面筋,韌性強的優質精粉,以蘭州當地的草木燒制的蓬灰和成軟面。往往在前一天,由膀圓力大的小伙子先將大團軟面反復搗、揉、抻、拉、摔、摜后,捋成長條,揪成茶杯粗、筷子長的一條條面節,然后隨食客的愛好,拉出大小粗細不同的面條,喜食圓面條的,可以選擇粗、二細、三細、細、毛細5種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選擇大寬、寬、韭葉3種款式;想吃出個棱角分明的,拉面師傅會為你拉一碗特別。拉面是一手絕活,一個面節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雙手上下抖動幾次,則面條柔韌綿長,粗細均勻。觀看拉面好象是欣賞雜技表演,拉到最后時的“一拉一閃”又仿佛是舞蹈演員在揮舞著彩帶。
牛肉拉面的優劣取決于清湯。蘭州人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湯,便知是不是地道。熬湯時常選用草原上出產的肥嫩牦牛肉或黃牛肉,加大塊牛頭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肝湯和雞湯,在特大罐形鐵鍋內熬成即可,則肉湯氣香味濃,清亮澄澈。食用時只選用清湯,加入清煮蘿卜片和調味料。煮熟的拉面澆上蘿卜清湯,佐以牛肉丁(或片)、香菜和蒜苗,調入紅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
蘭州清湯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五大特點。即牛肉湯色清氣香;蘿卜片潔白純凈;辣椒油鮮紅漂。幌悴、蒜苗新鮮翠綠;面條則柔滑透黃。蘭州人似乎對醋特別偏愛,端來一碗面,先操起大腹醋壺。調入一股香醋,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吃出牛肉面的酸辣清香。吃牛肉面往往要超出平常的食量,一碗面直吃得發梢冒汗,還要將酸辣的清湯喝個精光。如此美味,實在不忍浪費。不過,忌食酸辣的食客恐怕難以品嘗到牛肉面的酸辣清香。在蘭州街頭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館,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湯牛肉面。因此,面館的招牌上大多沒有打出“正宗”字樣。蘭州人吃牛肉面,多半不太講究斯文,就地一蹲,唏溜溜一碗面即刻下肚。
不過,同是拉面,在平涼路的金鼎牛肉面館和翡翠樓,張掖路的民族餐廳等餐館內,就能吃出個飲食文化來。面條并無特別,關鍵在于環境的幽雅和套菜的精美。一般分5元、8元、10元、18元不等。據說有些已在大半個中國有了連鎖店,名聲不小。要在中國找一家沒有蘭州風味牛肉面館的城市,難。不過,牛肉面一走出蘭州就變了味兒,別看都打出了“正宗”的招牌,但要吃到真正正宗的牛肉面,恐怕并不容易。 游客到蘭州值得一嘗清湯牛肉面的酸辣美味。只要是食客如云的街頭牛肉面館,其味必定絕佳。大眾牛肉面每大碗只收2.20元錢,相當便宜。不到兩分鐘即能做好一碗拉面,非常節約時間。
蘭州砂鍋
砂鍋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屬于陶器的一種。蘭州砂鍋至少有六千至一萬年的歷史。在制作前,先粉碎色青、質細、無雜質、柔軟、韌性好、耐火強度高的坩泥;用碾子碾細白土;將塊炭燒成的半生碴子揀去釉子,篩去白灰,再粉成細末。然后按比例用這三種原料和成泥,制成鍋坯,涼干,上釉、裝窯、焙燒成砂鍋。
蘭州共有砂罐、砂壺、煨罐、火鍋等20多個品種,最大者口徑一尺五寸,小者如碗大小。以阿干鎮與雷壇河所產為最佳。數千年來,蘭州人民不斷繼承并創新砂鍋制造技藝,生產的砂鍋別具一格。李海舟曾作《砂鍋謠》,稱贊它的好處:“蘭州砂鍋,馳名各縣;堅固耐用,輕巧靈便;不裂不炸,沒有沙眼;做菜快熟,燉肉肯爛;燒湯炒菜,顏色不變;滾下米湯,又香又甜;炒下雞蛋,既嫩且鮮;烹茶煎藥,色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