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江紫糯
紫糯產于熱帶、亞熱帶半山區、山區,是景頗族同胞喜歡 種植的一種糯稻谷,在稻類中含蛋白質高的一種,其蛋白質含量一般在9.293%。紫糯釀制的盈江紫糯酒,因蛋白質含量高而被人稱為“液體蛋糕”。由于紫糯的營養含量高而全,是一種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谷物,它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胃、健腦抗衰、益智延壽、明目活血、潤肺止咳等功能。因此,景頗族婦女習慣在“坐月子”的時候特意吃些紫糯米飯,以恢復體力和防止疾病。紫糯釀制的白酒,拉痢患者吃了可止痢;紫糯米干炒后泡酒飲用可治風濕;紫糯米干炒粉碎后用開水吞服,可止咳。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景頗族也不例外。
景頗族聚居地系山地立體氣候,生態環境復雜多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種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景頗族不僅食陸畜,也食水產,舉凡鳥獸魚蟲,花果草木,無不在覓食之列。正如他們所說的:“山里的東西,綠的是菜,動的是肉。”
景頗人的飲食,按習慣可分食和飲兩大部類。
以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谷、大麥、小米、高梁、芋頭和薯類。芋頭是景頗先民在步入農耕經濟之初,率先種植的糧食作物。載佤人最古老的三個姓氏即來源于斯:“梅何”——即栽芋之意;“梅普”——即芋頭地之意;“梅掌”——即整理芋墑之意。至于谷子,傳說谷種是狗從太陽出的地方(指內地)來時粘附在尾巴上帶來的。有了種籽,人們才會種谷子,所以景頗族每年吃新谷米飯時,都要先給狗吃。
肉類,以牛(水牛、黃牛)、豬、雞為主,同時輔以獵獲的野生動物作補充。
蔬菜,通常僅在園地種植少量季節性蔬菜。其品種主要有青菜、黃瓜、南瓜、洋絲瓜、蠶豆、豌豆、姜、辣椒、野蕪荽、苤菜、韭菜等。此外,景頗人主要靠采集野菜充為日常蔬菜,草類有苦纖纖、雞肉菜、馬蹄菜、魚腥菜、野芹菜等,另外還有許多竹類、菌、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野菜。
景頗族吃飯時男女可以同桌。景頗人習慣于一日三餐。晌午飯尤具特點,通常為野餐。景頗人外出勞作時,均用青葉包一個飯團,再包一個小包,內裝鹽、辣子、豆豉等佐料。待歇晌時,將勞動中或休息時找到的動植物野菜加入佐料烹調,而后佐餐享用,別有風味。農忙時,一日四餐,即早、中、晌、晚餐。吃晌午飯與前同。五十年代前,景頗人在集體時食時,均把食物用樹葉分成若干包,按照人數,不論賓主,不分老幼,每人兩包,既不多得,也不得少。直到后來,在大集體吃飯時,仍保持此風習。可見,平均分配的原始平等觀念仍殘存在景頗人的日常生活中。
景頗人烹制的與眾不同的主食有“炒新谷飯”、“竹筒飯”、“麂血飯團”和“飛蟻煎餅”等。
炒新谷飯是景頗人過嘗新節時必備的食品。嘗新節是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后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舉行。此時,谷子已達九成熟,主人便先割下一些,恭恭敬敬地背回家,供在“鬼房”里。先由老年婦人用鍋將新谷炒干,然后由姑娘用手碓舂,出殼后蒸或悶熟即可。屆時,請巫師主持祭禱儀式。禱畢,巫師將用青葉包成小包的新谷飯拋至“鬼門”外,讓野鬼分享。吃飯時,先喂狗,然后巫師與老人先吃,隨后家人與客人才能就餐。這種飯清香可口,米味純正,光吃其味更濃。其米因已炒干炒熟,故不會餿,不會生蟲,存放時間較長。
竹筒飯,清·陳鼎《滇游記》云:“騰越鐵少,土人以毛竹截斷,實米其中,熾火煨之,竹焦而飯熟,甚香美,稱為竹釜。”以竹為釜的風習至今仍在景頗山流行。
麂血飯團,是熟米飯趁燙時與麂子的護心血、精瘦肉末及鹽、辣子、姜、蕪荽等佐料一起揉拌而成。其麂血肉末已被剛出鍋的熱飯燙熟,色美味香,口感較佳。
飛蟻煎餅的飛蟻,即飛螞蟻剁細后加紫糯米粉與砂糖,油炸即成。其味酥脆不膩,異香無比。
雞肉牛頭飯。所謂“牛頭”,系半干半稀之米飯是也。先用軟米熬成粥,再加雞血、雞脯內末及切細的蕁麻葉攪勻即成。
景頗族肴大體可分舂、烤、煮、剁、炸、腌六種烹制方法。
舂:景頗人的“舂筒菜”可謂餐桌上的“永恒主題”。幾乎所有動植物菜類都可用此法烹調。其中熟舂法多適用于陸畜、獸類及鳥魚,且均取烤干之瘦肉和可搗碎的骨骼。其佳品是舂烤綠斑鳩、烤鱔魚和沙鰍等。植物菜中的哩拉竹筍、大苦子果、小苦子果、四季豆、蠶豆、豇豆等亦可熟舂。生舂則以植物菜為主,巖姜、生姜、馬皮泡、奶漿菌、魚腥菜、豇豆、蠶豆等為首選。舂筒菜的主要佐料是豆鼓、辣椒、姜、蒜、苤菜、小酸茄、野蕪荽等。
烤:畜禽魚鳥獸均可直接用明火烤吃。若系牛、鹿、麂肉等,通常烤干后再搗為肉松上席。此外,還愛用蕉葉將肉加山胡椒樹皮或葉、桔子皮或葉,花椒葉、打捧香、砂仁葉、草果葉、金芥、香柳、楓茅草、緬蕪荽、大葉蕪荽、姜、蔥、苤菜等佐料包好,慢慢在火灰中焐熱。其中的精品有焐“石塔子”(一種專吃青苔的鯽魚)肚雜,其味苦涼鮮甜,若佐以烈性酒,愈發回味無窮。尚有焐腓哩拉竹筍,此菜需事先將鮮筍煮熟,再用葉子包捂發酵至泛黑時,方可取用。主要佐料是姜、辣子及苤菜等。景頗人必不可少的午夜是烤豬肉拌野芹菜和生姜舂烤牛肉干巴。
煮:凡是肉類均可用竹筒煮。其中上品為煮雞麂、煮活魚、帕滾酸菜煮豪豬或雞,酸藤尖煮雞或野獸肉,煮石蚌等。竹筒煮肉烹制獨特,其肉質軟而不爛,香味特濃。
剁:《云南志》卷四說唐代景頗先民“射豪豬,生食其肉。”他們喜將生肉切切碎剁爛,和辛辣酸香等調料,制成醬狀而食。景頗人的主要佐料是苤菜、野芹菜、馬蹄菜、韭菜、茴香、米線等。通常以酸木瓜水、野檸檬汁、干腌菜水、酸干筍水、腌菜汁、水腌菜汁、鹽霜果等代醋。豬里脊肉剁生,牛肉、麂肉剁生,魚肉、黃鱔、青蛙剁生,都是景頗獨特的名菜,其味異常鮮美,讓人著迷。其名菜首推麂肉剁生拌野芹菜。
炸:煎荷包蛋蜂蛹、油炸知了、竹蟲、藤子蟲、栗柴蟲、飛螞蟻、栗子蟲、沙蟲、干白花骨朵和各類肉干巴等,均是很有魅力的菜。
腌:可腌制各類肉干肉巴、咸菜及酸菜。主要的肉干巴有牛、鹿、麂肉干巴。主要的咸菜有鹵腐和被譽為“景頗油”的干豆鼓。酸菜有腌酸筍、腌菜、水腌菜、腌酸魚、腌帕滾菜、腌酸肉等。
涼拌菜主要有水木耳涼拌、蜂蛹拌生茴香、水腌菜拌小黃螞蟻蛋、旱谷地豇豆抖酸茄、拌芭蕉心、芭蕉花、刷把菜、蕨菜、水蕨菜、棕包米、龍包尖、螃蟹尖、香菜、樹胡須、金鋼鉆、龍舌蘭、鬼指甲菜、白花等。主要調料是生辣椒、豆豉、腌鹵腐汁,酸木瓜水或鹽霜果水等。
湯主要有木瓜湯,干腌菜末湯,干酸筍湯,嫩臭靈丹尖煮酸筍、沙蟲、雞蛋湯、酸筍煮嫩牛肚子果(即菠蘿蜜)湯,苦纖纖煮酸筍湯,大酸杷葉煮酸筍湯,酸筍煮南瓜尖、絲瓜尖、洋絲瓜尖、山藥尖等雜菜湯。主要調料有豆子、辣子、木本酸茄、西紅柿、小酸茄、姜、蔥、緬蕪荽等。
景頗族菜味的“主旋律”是清淡、辣、酸、苦、香。其烹飪用味有咸、酸、辣、苦、甜五味。
景頗族的飲茶之風始于元代,有的地方至今仍保存著元代的飲茶方法,即直接用焙干的茶葉煎煮飲用,或加入少許食鹽,喝鹽茶。他們尤其愛喝釅茶。據說有一種江心坡出產的煨茶簡十分名貴,用其煨茶,一輩子人都燒不壞,故其價值牯子牛錢。
飲食文化是人類的重要表征,一個民族的生產狀況、經濟水平、文化教養、身體素質、創造才能等都會從他們的飲食中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