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與幾個朋友閑談,話題不自覺地聚焦到飲食上面。大家均為走南闖北之徒,且無一例外都大言不慚地自稱是半個美食家。于是乎從廣東的生猛海鮮聊到四川的麻婆豆腐,從江南小吃侃到西北的羊肉泡饃,直如美食當前,氣氛甚是熱烈。
一友沉默片刻正色言到:僅有美味就夠了嗎?美味之上還有什么?大家默然良久。一友昂首曰:品位!美味之上當然是品位!眾人頓感釋然。是啊,前些年吃飯大多在乎筷子下的口味,這些年更多的是講究筷子上的品位。西漢思想家賈誼說得好,“倉廩實而知禮節”嘛。品位是怎么來的呢?自然是美食之上飽含文化韻味的一道道風景,讓人攝于眼品于心,口福之余亦大飽眼福,情趣盎然,品位就不經意地凸現出來了。這時,我們的筷子夾起的,不僅是美食,還有美景啊!
大家的一席神聊,讓我心生夢想,渴望縱覽天南地北的品位大餐。不久,我即收拾行囊,如天馬行空般游蕩于大江南北,觀賞各地情調迥異的食上風景,并請各地的朋友拍攝出眾多精美的圖片,以期與大家分享。
有人說,廣州在吃中長大。不錯,“吃在廣州”已是人們的廣泛共識。
吃是沒問題啦。廣州的朋友說。不過你關心的文化,可不是廣東的強項。但我分明看到朋友自嘲的表情里透著狡黠和不服氣。
別自謙了,嶺南文化可是自成一派的呀。我恭維道。沒有這種強勢的文化背景,怎么會有孫中山、康有為和梁啟超這些大家呢?
朋友哈哈大笑。好,我就帶你到“金鉆潮庭”找一找文化。
朋友似乎很受鼓舞,在路上眉飛色舞地談起廣東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并拉出南越王趙佗以為證。
秦朝年間,趙佗為南海郡龍川縣令,后為南海尉。秦末發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受封為南越王。 南越王墓在 1983年出土時,發現了許多烹飪飲食的器具和當時的菜單,而且還有烤乳豬、兩百多只黃胸(禾花雀)、雞鳥和龍虱的殘骨,以及設計精妙的青銅烤爐。當下廣東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由趙佗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烹飪藝術和器具引入嶺,結合當地的飲食資源,使“飛、潛、動、植”皆為佳肴,并流傳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飲食風尚。
還是別談吃啦,談談你說的品位,對了,叫“食上風景”吧?朋友轉移了話題。我們嶺南歷史上就是一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王土皇權思想相對薄弱,社會結構也不是很嚴謹,所以嶺南文化早期是以邊緣文化為特征,對外來文化向來是寬容與融合。你看了“金鉆潮庭”的裝飾就能感受到這種特點啦。
朋友所言果然不虛。步入“金鉆潮庭”,你從地道的潮州菜和典型的潮式功夫茶具上可以確認這是一個潮州酒家,可從眼前的裝飾上,你會分明感到空間里到處都彌漫著古代中原文化獨特的歷史味道。
漢唐風情的壁畫,古典韻味的木刻,象征皇權威儀的玉璽,舒適典雅的貴妃床,古代民間的吃盒 ……舉目四顧,景致不斷。你不禁會暫時忘卻眼下的美食,讓目光流連于連綿不絕的美飾之間。說不清是漢唐遺蹤,還是明清之韻。你感受到的是一種融和之美、散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