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有許多地道的小吃,以下三款便是其中之一。
一是小豆腐。膠東各地叫法不一,另有“燉磨”、“渣”等名稱。得半日之閑,邀三五人共飲,獨以小豆腐為肴,可抵十年塵夢。做法卻也簡單:將黃豆泡了,磨成“豆泊兒”,或用蘿卜纓子,小白菜,鮮地瓜蔓,芋頭葉,或用時令野菜同煮,加醬油、蔥花,上澆麻油即可,香氣是清新的,又透著一點古風,出以供客,無不叫好。
其二是八寶粥。八寶者,糯米、麥子、高粱、花生、豇豆、赤豆,蓮子,夏加綠豆,冬加黍米,以五谷入五谷,競成佳品。要熬得粘而不稠又透出糧食的純香卻不簡單,訣竅在于“非斗米則汁漿不厚,且須扣水,水多物少,則味薄也。”熱騰騰地喝上一碗,倒也有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味。遙想陶潛當年,辭了官,平了頭,荷鋤上山,看豆苗喜雨,山林斜陽,獨攬一份鄉間的醇厚,其中確實自有一段真風流。
其三為咸魚、蝦醬就“片片”,也是昔日農家的好飯食,今天吃起來覺得很“經典”,有些懷舊的意味。舊諺云,“圈里有頭豬,院里有頭驢,吃‘片片’就魚。”說的就是一種富足的日子。片片者,玉米餅子也,膠東農村有些地方就稱之為“餅子”,有些地方則稱之為“粑粑”。北京人管玉米面叫“棒子面”,老北京人講話,“得,有棒子面吃就行。”足見其普通。可是,老北京人用棒子面蒸的窩頭,跟“片片”不是一回事兒。“片片”是在大鐵鍋上貼出來的。底下帶一層焦黃的“硌兒”,帶點烤制的意思。如果鍋底同時熬幾條鮮魚,互相借味兒,真是給個神仙也不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