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當你隨著人流走進那吆喝四起的小吃夜市時,陣陣香氣撲鼻而來。在這里,名目繁多的北京小吃目不暇接,沿著夜市有意留神察看,其制作方法大致可分為 炸、烙、蒸、煮、沖、煎、烤、炒,而這里所說的炒,可不是指炒菜,小吃中不經營魯川淮粵,要是想吃炒菜的話,那得上飯館了,此處所說的“炒”指的是炒疙瘩。
要說,炒疙瘩在京城中也算得上是一道名吃。相傳在民國初年時,在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有家叫“廣福館”的家常飯鋪,店主是個姓穆的老太太,與女兒相依為命,每日賣點面。據說,這炒疙瘩就是母女倆在無意中發明出來的。有一回和好了面沒有賣完,于是穆家姑娘想了個主意,把面搟成了面劑兒,切成了一個個的小疙瘩,用開水煮熟撈出來后放在陰涼處,以防發酵。當天晚上,她們就用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絲炒了炒作為晚飯,不料吃起來居然非常爽口,還有一股子咬勁兒,味道特別好。姑娘對母親說:“干脆,明兒個咱們就賣這個,起名叫炒疙瘩吧。”就這樣,一語定乾坤,無心插柳之事倒巧成名吃。打這兒以后,她們賣的炒疙瘩,在京城出了名,新老主顧接連不斷而來。而這種吃法由于物美價廉,吃起來也確實有種特殊的味道,當時格外受歡迎。后來,許多社會名流也慕名前來,加入了吃炒疙瘩的隊伍。由于出了名,有些好事者便將這穆家母女開的廣福館戲稱為“穆家寨”,管穆家姑娘叫“穆桂英”。您瞧,聽起來多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