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人《都門雜詠》中有一首竹板詞,繪聲繪色地這樣描述道:“閑向街頭啖一甌,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這段小詩將那凝霜凍玉般的奶酪,恰到好處地介紹了出來。作為北京風味小吃的奶酪,在歷史上,原本屬于蒙族的食品,即使后來奶酪進了北京,也只是僅限于元、明、清三朝的宮廷小吃,直到后來才流傳到民間。
當年,在東安市場內有個“豐盛公”奶酪鋪,店主姓何,滿族正黃旗人。從幾輩上論,這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糧度日,可到了辛亥革命,像他這樣的“鐵桿老米樹”不靈了。但何子照是個有心人,硬是靠自食其力在鄉下村里辦了個奶牛場,又向一位曾在清宮御膳房的大師傅討教了制作奶酪的秘籍。于是,便在東安市場內租店開業,專售奶酪。那時候,大街上沒有冷飲店,更沒有冰淇淋、冰棍什么的,這樣,奶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獨放。每到夏季,那些王府中的公子、小姐,清室的遺老遺少大多成了“豐盛公”的主顧。
講到這里,也許會有人問,像那切糕、油條什么的,倒是天天見,隔三差五短不了吃,而這奶酪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要講做奶酪,是得需花費點工夫。首先是把鮮牛奶煮開,晾涼,加入白糖,經過細籮過濾,再對入適量的江米酒,攪勻后盛在碗里,分層碼進木桶后,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后撤火,再晾涼、冰鎮。這樣,奶酪便做成了。您看,吃奶酪吃的是不是工夫錢!
自東安市場有了“豐盛公”奶酪鋪之后,北京城內便逐漸有了專制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發給挑擔走街串巷的小販們。夏季的傍晚,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常會聽到賣奶酪的吆喝聲:“噥喲唉,喝酪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