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憑著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四季鮮果不斷,品種繁多,質量稱佳,其中以香蕉、柑桔、鳳梨久享盛名。
鳳梨,又名菠蘿。果實長在葉叢中央,長圓形,通身布滿金黃的鱗甲。與其它水果不同的是,它的果實頂部長有冠芽,猶如鳳尾,“鳳梨”一名就是由此而來。臺灣的鳳梨個大,第個約重2~5斤,汁多,味酸甜,有特別濃郁的香味。人們常常喜歡把連有冠芽的鳳梨置于案頭,既是別具一格的裝飾品,又使得滿屋清香,沁人心脾。孫司馬有詩曰:“翠葉葳蕤羽異奇繹文黃質鳳來儀。作甘應似籠實,入骨寒香抱一枝。”就是對鳳梨的贊美。
鳳梨原產于南美洲,十六世紀傳到我國南方。臺灣二百多年前的《諸羅縣志》中就有關于鳳梨的文字記載,據說臺灣的鳳梨是1650年由福建傳入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栽種歷史鳳梨喜終年溫暖,雨量分布均勻的環境,臺灣的氣候很適宜種植,又有大量的坡地和沙礫地可以利用。在臺灣,特別是在大甲溪下游至屏東平原兩側的彰化、南投、高雄、臺南、屏東一帶,你都能見到大片郁郁蔥蔥的鳳梨園。因此臺灣長期以來盛產菠蘿,成為臺灣的三大水果之一。1982年全省鳳梨產量為144,900噸,僅次于香蕉和柑桔居第三位。主要產地原先在臺灣一帶,近幾年移到屏東縣一帶。
臺灣種植鳳梨主要有開英種和臺農4號,鳳山41—1正在試種之中。開英種果大,果皮薄,果肉細嫩,糖度高。它是從印尼爪哇、菲律賓等地引進的。臺灣的水土較適合這種鳳梨生長。目前臺灣種植的鳳梨大部分都是這個品種;臺農4號是開英種和新加坡種雜交而成的,它果質柔軟而脆,纖維少,甜度高,適合鮮食;鳳山41—1也是適合鮮食的品種。
新鮮的鳳梨不耐久藏,由此帶動了罐頭工來的發展。第一個鳳梨罐頭制造工廠是1902年創建于高雄鳳山街。鳳梨罐頭堪稱是臺灣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罐頭的鼻祖。臺灣鳳梨外銷的歷史十分悠久,而且形式多樣,有罐頭、鮮鳳梨、冷凍鳳梨、脫水鳳梨、浸漬鳳梨等,外銷地區遍布世界各地,以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我國香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