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剪紙又稱剪畫,俗稱“窗花”,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之一。過去,每逢新春佳節,我國南北各地普遍流行貼“窗花”。據說剪紙在唐代就很流行,那時王室宮女常以剪紙張貼來消遣和美化居室。后來不少地方的農婦也在農閑之際,也以剪紙為樂,或表現技藝高低,或裝飾房間。
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這一傳統文化,藝術家陳輝、董金和唐北兌等做了大量的傳教工作,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后起之秀層出不窮,新老藝術家曾多次在臺灣省內與國外舉辦剪紙展覽,從而使其蜚聲國際藝壇。
臺灣剪紙有取材于具有民間特色的一些神話故事,如“白蛇傳奇”、“七夕巧乞”等;有歌頌歷史人物形象的,如“屈原造象”等;有贊揚民間優品德的畫面,如“慈母愛子”、“并蒂同心”、“四德垂范”;更多的是表達人們喜慶、吉祥、如意的心愿,如“喜上眉梢”、“福壽康寧”、“梅開五福”、“寶貴花開”等等。一幅幅剪紙都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臺灣剪紙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將紙先對折兩次,然后再依中心角對折若干次,以剪刀隨自己的心意剪,構成一些對稱圖案;二是將紙對折后再打好草稿剪之,這種對稱雙圖,大都是喜、壽字樣等;三是先在紙上背面打草稿,后按圖挖剪,剪出各種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臺灣早期在藝術剪紙方面最享盛名的要算龔云章老太太,她是一位著名的剪紙藝術家。她所剪的“龍”、“馬”活靈活現,其他山水鳥獸也頗有特色。她的作品被送往美國圣約翰大學展覽,參觀者贊不絕口,圣約翰大學校長希爾,特頒贈她一枚金質獎章。
近年來,剪紙新秀孫步霏,以她創新獨特的藝術手法,揚名海內外。你瞧:她的作品,絨絨長毛、神態生動的小貓小狗;正氣凜然,手捋長須的關公;款款柳絲下,撥水依偎的鴛鴦;還有隨風翻舞、遠近分明的蓮葉、荷花……。也許你不會相信,這些纖毫畢現、栩栩如生的畫面,竟是用紙與剪刀,一刀一刀剪出來的。
孫步霏的剪紙作品有的新穎秀麗,有的生動傳神,幅幅極富立體感,相當逼真。一般傳統剪紙都是平面圖,而她的作品,尤其是幾幅貓狗,看上去毛絨絨的,可愛極了。為什么她的作品會有這么好的效果呢?其奧妙在于沒有把剪紙全部貼緊,有的部分貼重疊或垂下,這樣,小動物身上的毛就會顯得蓬蓬松松,有層次感了。她作品的另一特點是全部用剪刀,不象有的人用刻刀。還有每個圖樣,每根線條都完全連接,絕不中斷補綴,可見這些難度很高的技術,要花多少心血去研究和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