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結繩而治”的傳統,建一座茅屋要用結,造一座橋也要用結。中國變化多端的編織技藝,也表現在衣服、飾物、盤扣、流蘇之上,五顏六色的絲繩,經緯交錯,或構成生動的圖案,或呈現盎然的逸趣,或寓意吉祥,其變化無窮,普遍流行于民間。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繩結這一技藝慢慢失傳。而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陳夏生女士卻盡力維系并發展這一古老的技藝,并獲得豐碩成果而聞名遐邇。
一開始,在博物院技工王振楷和《漢聲》雜志編輯姚孟嘉的熱心幫助下,陳夏生學會了九個基本結。后來通過自己閱讀大量的古書,觀賞了大量的古物,并經過悉心的體會,終于又摸索出了十一個基本結。到目前為此,幾乎沒有人可比她打更多的基本結。她利用基本結的搭配和不同需要作系列的變化,可以把古代五個花瓣的團錦增加到七、九、十一、十三個花瓣,還經常收購顏色、粗細、柔軟度不同的繩線,實驗研究它們的性質與表現效果。她的編織,既講究結子與飾物的搭配、顏色的調和,也講究本身質感的表達。她做的裝飾結玲瓏精巧,細致優雅,色彩艷麗,式樣繁多,可配飾扇墜、畫軸、香袋、玉佩、窗簾、床罩等物。由色彩、形狀、圖案來增加實物的美觀。如加上繩結流蘇的窗簾,風一吹起,將增添飄逸的美感;加上同心結的香袋,寄意纏綿,引人遐思。
在所有的作品中陳夏生自己認為最理想的是壁飾“高升一品”,她編了一片紫云,云上有鶴飛翔,象征吉祥如意,真是妙不可言。陳夏生還用創作的心靈和巧妙的手法,用一根根細細的絲繩,編結許多可作為饋贈親友的珍品,如仙鶴結送給遠行的親友,可寓意一路平安;同心結象征男女情侶永結同民;蝴蝶結象征柔美……。她還給古老的技藝注入了新的藝術生命,對現代人再度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人們都說,陳夏生的繩結高雅、寓意,極富濃郁的中國風味。她的聲名逐漸遠播,海內外的廣播電視界、服裝界、工藝美術界、學生、觀光游客都慕名來向她學習和購買繩結作品。有一次,一位導游帶來了一對慕名面來的德國老夫婦,請陳夏生幫他們為一尊玉雕合歡編一個結作襯托。目前,她不僅撰寫了《中國裝飾編結》一書,還受聘于臺灣實踐家政專科學院,擔任《中國編織藝術》課程的教學,在陳夏生的努力下,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新的繩結藝術家出現,也將有更豐富多彩的繩結作品用世,來美化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