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內畫壺又稱鼻煙壺,是漢民族特有傳統工藝,內畫壺是料器(我國以前對玻璃的稱呼)的一類,也有水晶質地的,因數量多,影響大,單列一類,是清代末年發展的民族工藝品,與滕氏布糊畫一樣都享有極高的藝術品價,是集漢民族藝術精華的袖珍藝術品。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畫的,直到工藝公開,制作場所可以參觀。內畫壺一開始只是裝飾鼻煙壺,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工藝品,內畫壺一般用半透明料器制造,比如玻璃,高級的也有用水晶、瑪瑙、翡翠等制作的。早在19世紀末,就作為中國傳統工藝品大量行銷國內外市場,F在,內畫壺已成為廣受歡迎的旅游工藝品。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博物館收藏有內畫壺的珍品。
故事
清朝時人們已經知道要將玻璃打毛必須用硬度大于玻璃的東西來進行,于是就用水做潤滑劑,往瓶體內摻進鐵砂、金砂這些具有一定硬度的東西,用搖晃的方法把小玻璃瓶的內壁磨成毛玻璃狀,只有這樣才能將色彩敷到玻璃上,這一工藝被形象稱地為“涮里”。內畫藝術有四大流派“京、冀、魯、粵”,起源于乾隆年間的京派現在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內畫壺中作畫,描繪出來的無論是書法還是圖畫,是人物還是山水都要符合人類左右兩眼的視物習慣,所以在壺坯的內壁作畫,用的是反向作畫的手法。鼻煙壺當然也有瓷胎的,但那就不再是內畫壺而是外畫了,所以瓷鼻煙壺的繪畫手法不是反向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