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進行構圖的阜陽剪紙,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為城鄉人民所喜愛。
▽阜陽剪紙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我國剪紙藝術起源很早。據史書記載,在唐代以前就有剪紙迎春的傳統風俗。唐代段成式寫的《酉陽雜俎》中記述:“剪紙為小幡,或懸掛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
可見,剪紙藝術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國民間,每逢節日或喜慶之時,都要剪紙張貼,以示祝賀,美化環境,增添喜慶和歡樂的氣氛。所以,唐代著名的詩人李商隱以“縷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的詩句來贊美剪紙藝術。
▽阜陽剪紙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剪紙工藝,分“剪”與“刻”兩種。剪,心靈手巧的藝人們以一把剪刀、一張紙,剪出各種花飾圖案。刻,是用特制的小刀按照描繪的畫稿,在紙上鏤空刻制。剪紙應用范圍廣,有鞋、帽、衣服、圍裙上的“花樣”,有辦紅白喜事時用的剪紙,還有歡度春節時門窗上張貼的“貼掛”,等等。
剪紙的題材多樣,有歷史人物、祖國風光、四時花卉、飛禽走獸,還有表示吉祥如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年有余等內容,情趣盎然。阜陽地區的剪紙,注意創新,現在不僅有傳統題材,而且有現代生活內容。
他們吸收了南北剪紙的特色,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使作品有單色、填色、染色等多種花色,增添了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