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表看瓢雞與普通土雞最大區別是沒有尾巴。通過解剖后發現該雞無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鐮羽、尾脂腺,即瓢雞沒有雞翹。由于沒有尾巴和雞翹,當地居民一直認為瓢雞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該雞只要稍微長大一點即被宰殺,導致瓢雞數量長期不能得到增長。
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于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毗鄰的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及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根據歷史淵源和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推斷,瓢雞是由于某些遺傳性狀基因發生變異,形成了無尾的特異體形,這些特異性狀在長期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得到穩定后而形成。
生活環境
據走訪主產區鎮沅縣田壩鄉、九甲鄉當地飼養該雞的農戶(老人),“瓢雞是由山上的野生小團雞(無主尾羽)與本地家雞雜交而來的。”他們反映其上輩人飼養的雞中就有這種雞,再之前的祖祖輩輩都飼養過這種雞,說明瓢雞來源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據鎮沅縣志記載:1941年全縣養雞10萬余只,其中有少量瓢雞。“瓢雞數量少,主要分布于哀牢山區”。根據該雞的歷史淵源、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推斷,瓢雞的形成可能是該雞的某些遺傳性狀基因發生變異,形成了無尾的特異體形,這些特異性狀在長期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得到了穩定。
普洱飄雞
所在地域:云南
申請人:普洱市畜牧工作站
所在地域:2014年
劃定的地域保護范圍:
普洱市所轄鎮沅縣的恩樂鎮、按板鎮、勐大鎮、者東鎮、九甲鎮、振太鄉、田壩鄉、古城鄉、和平鄉9個鄉鎮;景谷縣的風山鄉、正興鎮、景谷鄉3個鄉鎮;景東縣的花山鄉、景福鄉、文井鎮、大街鄉4個鄉鎮;墨江縣的團田鄉、景星鄉、新撫鄉3個鄉鎮;寧洱縣的寧洱鎮、磨黑鎮、同心鄉、勐先鄉、德安鄉、梅子鄉6個鄉鎮,共25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0°33′~105°15′,北緯20°16′~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