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蒸面是陜西省安康市的特色小吃。說起安康小吃,蒸面是要排第一位的。安康蒸面是陜西涼皮的一種,是陜南安康風味小吃一絕。安康蒸面無人不知,走遍安康城的大街小巷,分布最多的店面屬蒸面店了。
安康蒸面
安康是移民城市,且以湖廣移民居多。因為人口的南北交融,造就了這座城市美食的多樣性、包容性和融合性,安康蒸面就是其中之一。行走安康,無論在那一條街,或是那一條巷子,你都能輕松找到蒸面的影子……
作為一個安康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對蒸面有份根深蒂固的情結。那么,為什么蒸面能成為安康人的共同記憶——安康南北雜居,又是產稻區,以米食為主者居多,然喜面食也不在少數,但與關中產麥區相比,安康面食僅算是小吃。在面食制作的演變中,把面粉調成面糊放在籠里一蒸,再配以豆芽或者黃瓜絲,用醋、醬油、辣子、大蒜等特制的湯料涼拌的這種各種風味混雜的面食就是蒸面,因其勁道、耐嚼、爽口,而成為安康飲食大觀中的“寵兒”。而且,這種面食是復合型口味——喜酸的、喜辣的,或淡或濃的,都能在蒸面中找到自己的感覺。
安康人吃蒸面大多是在早晨至下午2點以前,或許是因為早晨胃口沒有打開,吃一盤蒸面,各種口味的融合會讓你立馬胃口大開。吃的時候更講究大口大口地吃,讓牙、舌有力配合,使口腔全部運動起來,讓人吃得酣暢淋漓,越嚼越香。如果在炎熱的夏天吃蒸面,再配一壺五里稠酒,或者一碗稀飯,一頭大汗一出,頓時神清氣爽。男人們酒后特別愛吃蒸面,因其特殊的醋香,會使讓昏沉的大腦變得清醒、清爽。蒸面的輔料“臊子”又以黃豆芽或黃瓜或芹菜為主,而這些菜均為粗纖維蔬菜,會有效沖抵蒸面的油膩,加之豆芽或黃瓜對醋酸淺嘗輒止的吸收,于是又成了許多偏酸女子們口味的依賴;同時,安康蒸面制作簡單,食材方便,價格低廉,綜上種種優點,蒸面便成了留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印記。
安康蒸面的歷史和現狀:
1989年版的《安康縣志》記載:早在建國初期,安康的蒸面就以鼓樓街西面的“麻素福”和大北街的“劉銀娃”名氣最響。他們蒸的面軟硬適度,佐料講究,味道獨特。特別是“麻素福”蒸面自有磨房,自提細籮白面,生意很紅火。
據“麻素福”蒸面的傳承人、現在的老馬家蒸面店主馬文龍介紹,老馬家蒸面始于上世紀20年代。當時,14歲的父親馬永長綽號“麻素福”, 發現鼓樓西街有幾家外地人在賣一種用米粉制作的面皮,因其家庭生活比較艱苦,又沒有其他職業,便在家里用面粉研制出了蒸面,并在自家的草房內開始對外營業。現在,除了店名變更為“老馬家蒸面”和不再用石磨磨白面外,仍采用其父的傳統制作蒸面方法和獨特的湯料配方。
歷經百年,安康蒸面在不斷發展、口味也在不斷嬗變,除了“麻素福”蒸面外,近年來,安康城區又涌現出了一批受人歡迎、味道可口的上乘蒸面。如城區東關的“馬家”、鼓樓街的“黃家”、南馬道的“翁家”、西關的“蘭家”、新城北門口的“焦家”及培新街的“譚記”等。據工商部門的統計:目前,安康城區蒸面店有近300家,而以“X家”命名的則達29家。
安康蒸面的做法
安康蒸面的做法:
1、大料熬水,醋加大料熬制備用,醬油加大料熬制,分別備用(所有大料都要精確到克,不然不好吃或者沒法吃)。
2、將適量鹽、雞精、味精等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在大料水、醋、醬油中調味(為什么每個師傅做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同樣的配方做出的味道卻截然不同?其中的秘訣盡在于此)。
3、芝麻醬放點香料用涼開水沖制備用(最好放在火上熬一下),豆芽淘好備用,放點綠色的蔬菜上色(最好備點芹菜);
4、將豆芽墊底,放蒸面(最好手工),然后放醋湯,放點芹菜,再放芝麻醬,最后放油潑辣子(讓顧客自己拌)。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安康蒸面就擺在你面前了!
安康蒸面的特色:
安康蒸面以酸辣雜陳為主,但盤盤蒸面離不開油潑辣子和一個酸字。家家蒸面做法相同,但家家蒸面酸與辣香卻各不相同——食客吃得就是這一點微妙。所以,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在油潑辣子上下功夫。用油潑辣子前,要選用色鮮、膘厚、籽多的干辣椒,在大鍋里炕炒,直到辣椒干透。炒好后用傳統的人工方式磨成辣面子,再用適度的油潑拌,才能成為上好的油潑辣子。蒸面的醋湯更為講究。蒸面不能用生醋,而是把生醋和醬油、大茴、草果、花椒、肉桂、八角等10多種調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熬制而成的。各家蒸面都有自己的調料配方,這些配方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就是在經營過程中根據食客的評判改進摸索出來的,密不外傳。除了辣椒和醋湯味道不同外,每家蒸面店在制作過程中還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比如黃家蒸面在調好后,會加上一些特制的花生瓣,翁家蒸面會滴上幾滴芥末油,而老馬家蒸面則一直沿用豆豉熬的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