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斗雞,古稱喚雞,俗稱咬雞,是我國特有的觀賞型珍貴雞種。其體態雄健,肌肉發達,動作敏捷,生性善斗,廝頭時啃咬、爪蹬、翅打并用,具有寧死不屈的性格,據史料記載,菏澤斗雞已有二千三百年的歷史。
【魯西斗雞】魯西一帶盛行斗雞。斗雞比賽所用之雞,是一種特有玩賞型珍貴雞種,當地習稱
咬雞。這種雄性雞生性好斗,斗起架來,勇猛頑強互不相讓,且鳴聲渾厚宏亮,酷似豫劇中的黑臉唱
腔,深受當地人喜愛。因而競相飼養,歷代不衰。
咬雞體格結實,肌肉發達,具有鷹嘴、鵝頸、高腿、鴕鳥身的典型體型。咬雞毛稀薄,頭小冠平,
肉髯單垂;毛色以青黑紫紅羽毛者居多,五白一黑(白嘴、白眼、白腿、白邊翅、白尾根,黑羽毛)
者最佳。
咬雞雜食,耐粗飼,愛吃腥,生長快,但性成熟較晚。成年公雞一般每只3.5~5.5公斤,母雞3~
4公斤,年產蛋30枚左右,蛋重55~65克,孵化率較低。
斗雞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春秋戰國及唐朝時期,斗雞之風最盛。傳說,公元前681年,齊桓
公召集諸侯討伐宋國取成于北杏,曾筑臺以斗雞慶祝勝利。清道光九年版《成武縣志》記載,該斗雞
臺在縣城西北角一里許的文亭山后。魯西民間有各種斗雞傳說和《斗雞臺懷古》樂曲流傳。建國后,
斗雞活動一度被視為有閑階級的消遣活動而中止,其飼養數量陡然下降,幾近絕跡。1978年以后開始
恢復。1981年,山東省畜牧局決定由鄄城縣承擔魯西斗雞雞種的保護選育工作,建起了“鄄城縣魯西
斗雞保種飼養場”。該場培養出的咬雞,體態雄健,肌肉發達,生長速度快,一年可長到5公斤左右,
年產蛋80多個,已培養出黑、白、黃3個品系的斗雞。至1988年,鄄城縣咬雞飼養量已達2000多只,還
向成武、菏澤等地輸送部分良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