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大柳面是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的特色小吃。寧津縣大柳面細如粉絲,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軟而有力。調鹵講究,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夏季涼面、冬季溫面,四季皆宜。
“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去保店”是魯北冀南無人不知的一句話。大柳面作為寧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鎮而得名,有“金絲纏碗”的美譽。它緣于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最初由大柳鎮張家面鋪首創,薪火相傳到第五代,張連貴不斷改進搟面技術,完善制鹵工藝,招徒擴店,苦心經營。現大柳面已成了遠近聞名的地方傳統名吃,來寧津的人少有不吃它的。
大柳面的制作有特別的工藝。以精粉為原料,加入適當比例的配料,配料以鹽堿為主,不同季節,配料的比例也不一樣,然后加水和面,搟成薄片。醭面以細玉米面為最佳,現在一般都使用玉米淀粉。冬季用溫水和面、夏季用冷水和面。面和好后醒面據溫度不同的變化而變化,然后搟成薄片。搟面時醭面以細米面為佳。切條時,講究刀功,要輕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撒開如網,搭桿如絲,手纏成縷。下鍋煮時,手持面條如提綱撒網,扇面狀下至開水鍋內,開鍋后挑翻一滾,迅速撈出,這樣溜煮,雖細如粉絲,但韌而不斷,縷分條析,筋軟光滑。
2007年,大柳面又被評為“山東省名小吃”。2008年文剛大酒店的大柳面制作工藝被評為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