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牦牛皮的缺陷
凡是降低牛皮質量的各種因素通稱缺陷。缺陷分兩個方面:一是生活缺陷,如虻害、癬、虱叮、鞭傷、鞍傷、咬傷、抵傷、石頭打傷、拔割毛傷等,二是屠宰后剝制的缺陷,如剝皮傷、防腐、保存不當等所造成的缺陷。
(一)虻害
虻害即牛皮蠅危害。牛皮蠅多危害牛的背腰部、臀部,即皮板中部,是牦牛最大的缺陷,嚴重影響皮革質量與利用率。
(二)描刀
描刀是屠宰剝皮過程中技術差所造成的刀傷缺陷,應培訓或宣傳剝皮這方面的操作技術。
(三)腐爛
折疊腐爛:鮮皮在晾曬過程中沒有鋪伸,在折疊部分由于里面潮濕發霉所致。
夾心腐爛:鮮皮由于曝曬或氣候特別干燥而失水過急,使皮的邊緣已經干燥,中層仍然潮濕所造成的腐爛。
陰雨腐爛:鮮皮不能及時運到加工廠而遇到陰雨天,不采取鹽腌,攤開等防腐方法所造成的腐爛。
開凍腐爛:產區于冷季零星宰剝的皮,以折疊凍干法保存,一凍一消所造成。
燜爛:鮮皮剝下后,不及時將皮板上附著的脂肪,肌肉等剔除,致晾曬時受熱不勻或邊緣卷縮處潮濕,時間一長就腐爛。
(四)皺裂
產區許多地方剝皮后,不是鋪伸平放晾曬,而是鮮皮折疊翻曬,致形成“折皮”、“多折皮”,更有甚者,將鮮皮隨便扔在一邊,任其自然燥形成“疙瘩皮”,嚴重影響革質量。
(五)灼傷
灼傷不是燒傷,是晾硒時強烈陽光所致。如將鮮皮放到灼熱的石頭、石板、水泥地坪,砂地上曬,使皮板收縮變質變脆,致成“石灼”、油潰”、“走油”皮,降低革質量,嚴重的破損無用。
(六)枯瘦
冷季末,草原缺草,疾病侵襲致死的牛皮叫“枯瘦皮”,使用價值很低.
五、牦牛皮的防腐
(一)自然干燥
是將鮮庠自然干燥到含水量15%以下,抑制微生物繁衍,到防腐的目的。牦牛產的干皮,具有簡易,成本低,運輸方便等優點,是牦牛產區慣用的防腐方法。自然干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剝下的鮮皮應去掉殘留的油脂,肌肉與凝血等物。
2. 應鋪伸在平坦隔潮的地坪上晾曬。晾曬時溫度以不超過35度為宜。
3.如果鋪在石頭、石板、水泥地、砂子上晾曬,一定要在早晨太陽出來前后,地面不熱時鋪開晾曬。
4. 晾曬時毛面朝陽光,陰時肉面朝上。
(二)凍干干燥
這種在牦牛產區也是常用的干燥方法。宰剝下的鮮皮不晾曬,借宰時氣溫低,讓其凍結保存或凍干。這種方法省晾曬費力,但若不及時處理,則發生前述開凍腐爛現象。
(三)鹽腌法
鹽腌法是采用食鹽或鹽水來處理鮮皮的一種較科學的方法。經這種方法處理后的皮不腐爛,保持鮮皮特性,更重要的是杜絕淡干皮原料皮出現松面,避免給加工帶來不良后果。據甘肅省輕工研究所報導:按皮的數量計,牦牛淡干皮成革松面率達100%,而鹽腌皮最高才25%。另外,鹽腌皮還可縮短生產周期,省去刮軟這一道工序。牦牛產區不缺鹽,也容易推廣。
青海省皮革廠經5000多張試驗,鹽腌皮除皮革豐滿、彈性好、粒面細、毛孔清晰等外,其抗張強度平均提高38%,崩裂強度提高42%,正品率平均提高2.6%,松面率減少52%。以上無論哪一種防腐法,均應去掉皮板上脂肪、肉與血、糞便等物,切忌水洗去污,以免造成“水浸皮”。
六、牦牛皮的保管與運輸
牦牛鮮皮經防腐處理后,雖然耐貯藏,但是無論防腐方法怎樣優良,都會隨時間,保管條件的變化而逐漸發生變化。一張好的牛皮如果保管不當,就會受潮發霉,蟲蛀鼠咬,壓榨斷裂等而變成次皮。因此皮張的保管,運輸工作很重要。
牛皮有怕熱,怕潮,怕蟲鼠,怕水四怕。所以牛皮不能堆放在露天之下,要設置專庫房。庫房溫度應在1O度左右,最高不超過25度,最適宜濕度為50%左右,使原皮含水量保持12~20%之間,不至干裂或受濕發霉;倉庫要建在地勢高燥的地方,庫內要干燥,通風(最好有空調設置),陰涼,并無鼠、蟲害。淡干皮應堆放在距地面17~33cm的木楞并鋪有席子的上面。
皮張庫要分路分等碼垛。剛晾干的皮張,碼垛應在日落,氣溫下降后進行;不要緊貼墻壁,垛中部每隔一段時間應滅蟲一次或置放樟腦。運輸打捆時,應排列整齊不準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