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灰鵝,其羽毛呈灰色.原產興國而得名。初生時,仔鵝嘴尖有一點黃豆般大的黃白斑,腳青色。成年鵝青嘴,黃腳,背呈灰色,胸腹為灰白色,背翅羽毛形成波紋。公鵝額前有一明顯肉瘤,似頭戴一頂小帽。母鵝腹部有明顯腹褶。興國灰鵝不僅體型優美,風姿誘人,而且肉質細嫩,骨脆皮白,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含有獨特的蛋白酶。八十年代初曾在廣東外貿協會上被專家評為最佳鵝種,奪得鵝中王冠,飲譽國內外市場。 興國灰鵝耐粗食,不管是野生的,還是栽培的青草、青菜都吃。喜群牧,抗逆性強,母性好,母鵝產前會主動撥公鵝交尾,每次產蛋10-12枚,自然抱窩,而且抱性好,有護理雛鵝本能。在冬春兩季長速最快,冬鵝日增重普遍在55克以上,65日齡左右即可出籠,春鵝日增重在50克以上,70日齡左右即可出籠。一般可長到4公斤,大的有5公斤,興國人民養鵝已有1700余年歷史,素有“灰鵝之鄉”美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群眾養鵝積極性日益高漲。興國縣委、縣政府不失時機地把發展養灰鵝當作全縣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來抓。1995年全縣灰鵝飼養量突破350萬羽,實際出籠300萬羽。“灰鵝之鄉”硬是“灰鵝之鄉”。在河邊、在溪旁你會看到鵝群在戲波弄水,追逐嬉戲,在草坪,在山坡,你會看到鵝群在俯首覓食,引頸高歌……。這蔚偉壯觀的千鵝圖、萬鵝陣使人激動、欣悅、驚嘆!
興國人逢年過節,或宴請賓客都會用鵝肉作一道主菜。在酒家、賓館更是必不可少的佳肴。鵝肉無論是炒、是燜、是鹵,都很可口。油燒、白斬、味道照樣鮮美。興國老表還擅于用米粉拌鵝肉,佐以辣椒醬、蔥末、姜絲、然后用籠床蒸熟,吃起來別有一種風味。那香味撲鼻的鵝頭、鵝翅、鵝掌,……許多人喜歡用以下酒,那鵝雜用酸菜、蒜子、辣椒拌炒,也特別令人愛吃。鵝肉、鵝雜雖然好吃,卻也有人嫌殺鵝“撥毛麻煩”,于是菜市場上一排排光鵝案應運而生。鵝屠把殺好拔干羽毛的灰鵝擺其案上,隨你買多買少,實肉買雜大受顧客歡迎,現已成為興國菜市一特色,灰鵝不但能食用,鵝絨、鵝毛也是好東西,用其制成的羽絨衣、羽絨被是御寒佳物。那種孔明不離手的鵝毛扇,如今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哩! 飼養灰鵝是興國人民的一條生財之道,人們常說:“家要發,要有一個好老婆,一頭好豬婆,一群好鵝婆。”興國人對灰鵝情有獨鐘,因而也留下了不少興國灰鵝的故事。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1700多年前,天上瑤池的一群仙鶴偷偷飛下凡來游玩,它們看到興國山光水色瑰麗絕倫,秀媚的瀲江波光瀲艷,于是一齊降落江中戲水弄波,有只年輕漂亮的雌鶴,見岸邊一蓬杜鵑開得格外嬌艷,便飛游過去品賞,那知花后隱藏著一只正垂涎欲滴的癩1精啊!癩1張開大口,惡狠狠地向仙鶴撲了過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只驍勇無比的雄鵝飛速游了過去,救了仙鶴,那只仙鶴深受感動,心甘情愿地留在凡間與雄鵝結為夫妻,繁衍后代。
千百年的精心選育,興國灰鵝始成地方優良鵝種。為了保存興國灰鵝的優良基因,縣政府1986年興辦了興國灰鵝原種場,對興國灰鵝進行選育和系列開發,并于當年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1988年又列為國家農業部豐收計劃。經過鵝種純繁,精心選育,提高了興國灰鵝的繁殖性能和生長速度。經過江西省農業廳兩次驗收和復檢鑒定,興國灰鵝原種場被評為全省迄今為止唯一的地方原種鵝場。該場現易名為興國灰鵝發展總公司。
興國灰鵝在國內外市場聲望日降,價格連年上升。供不應求,為了加快養鵝事業,縣政府提倡利用冬閑田種草養鵝,一畝冬閑田種植意大利黑麥草,可養鵝120羽,增加純收入1000元以上。“興國灰鵝飼養量在2000年將達到1000萬羽,這是一個多么鼓舞人心的計劃。
興國灰鵝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興國灰鵝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興國灰鵝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