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織金砂器歷史久遠,清朝初年,砂器生產就已非常盛行,產品除在本地銷售外,還遠銷云南、四川等地。
▽織金砂器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織金縣有近百戶個體作坊。織金縣城東門,有一條長約四百米的小街,俗稱“砂鍋街”。該縣從事砂鍋生產的專業戶大都集中于此。他們之中有的是祖輩即從事砂鍋生產,代代相傳至今;有的是受街坊影響,拜師學藝學的。
由于織金砂器大部分出自“砂鍋街”,因此“砂鍋街”也名傳四方。最早的砂器是不上釉的。據說六七十年前,有個叫陳春心的師傅在院中曬砂鍋坯,鍋上方拉有曬衣繩,掛有洗好后用白泥漿過的衣服,因此有帶白泥的水滴在鍋上,此鍋燒成后,有白泥的地方發出光澤。
從此砂鍋始有獨具特色的釉色裝飾。
▽織金砂器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砂器容器具有幾個優點:一是盛食物不易變味、不易變色;二是保溫性能好;三是燉雞、肉等食物其味鮮美,作甜酒釀容具效果極佳。織金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爐上用大砂缸蓋住鍛燒,燒成時間極短,小器皿僅需十分鐘,大的也只需二十分種左右,成品收縮性不大,很少變形。
一經出窯,用柴火煙熏,呈灰黑色,古樸渾厚。它不同于陶器,作為釉料的白泥,燒成后與砂器本色融為一體,略帶呈亮鉛白色金屬光澤,顯得飽滿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