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婁底旅游,當然要去嘗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小吃,那么,婁底有什么好吃的美食呢?漣源精制面粉
婁底美食小吃推薦
新化白溪水豆腐
新化白溪水豆腐,色澤潔白,質地細嫩,久煮不散,鮮美可口,享有“走遍天下路,白溪水豆腐”美譽。白溪豆腐好,與水質特佳有關。相傳清乾隆皇帝游江南,途經白溪鎮,吃了水豆腐,嘖嘖稱贊,究詢其因,當地人告知:白溪河畔的八仙街上有口水井,里面有條龍,經常噴出“龍涎”,碧徹透亮,喝之清涼爽口,與眾水不同。乾隆當即賜名“金殿井”。白溪水豆腐就是取金殿井水制作而成的。許多外地人曾慕名前來學藝,但回去以后制作的豆腐總趕不上白溪的。
永豐辣醬
產于雙峰縣永豐鎮,它以本地所產的一種肉質肥厚、辣中帶甜的燈籠椒為主要原料,攙拌一定份量的小麥、黃豆、糯米,依傳統配方、科學辦法曬制而成,其色澤鮮艷,味道鮮美,辣中帶甜,芳香可口,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散寒祛濕等功效。永豐辣醬始產于明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以蔡和森的祖輩經營的蔡廣祥店最有名。咸豐年間,清朝大臣曾國藩將永豐辣醬帶到京城,倍受皇帝喜愛。從此,永豐辣醬被列為貢品。解放后,永豐辣醬多次被評為省優、部優產品,該產品暢銷全國20個省市和港澳地區,并出口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
漣源精制面粉
漣源盛產面粉,三十年代就頗有名氣。民國初期,藍田鎮相斷發展80余家畜力制粉磨坊,施行季節性面粉生產。后經梁承衡、梁邑新、梁繩武等人集股籌資,引進中型“12218”寸磨粉機六臺,開始了面粉的機械化生產。
漣源面粉的制作,主要采用當地特有的水土條件下培植的優質小麥與外省的特定小麥,按比例混合搭配,嚴格分級研磨篩理,精制而成。通常,每百公斤小麥可研磨三十多公斤面粉,面粉色澤潔白,面筋質高,柔軟細膩,營養豐富。是制作各種食品和高級糕點的最佳原料。
新化杯子糕
貌似元寶,大小與嬰兒拳頭差不多,顏色透亮,質地細膩白嫩,口感香軟,略有粘連。
新化杯子糕以新化縣城城關鎮南門樓下的杯子糕最為出名,并且與城關鎮畢家巷的鼎灰粑、咸生巷的面條被稱為“新化三絕”。
年糕
源于糯米糍耙,又稱“糯粢”。明、清時期,南企食品作坊在制作糍粑的傳統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將糯米磨成細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團,再捏成長條或方塊、圓塊,壓入各種輔料,制成年糕應市。民國時期,春節期間制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寶、蓮蓉、豬油、桂花、玫瑰、棗泥等1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以杏花村食品作坊所制最為著名。現在增加了火腿、香腸、果脯、海味等新品種。糕色澤玉白,柔軟光滑、細膩油潤,糯軟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湯煮均可,老少咸宜。春節食之,已成風俗。
三合湯
三合湯的始產地,比較一致的說法是新化橫陽一帶。它選嫩厚的牛肚皮切條,新鮮的嫩牛肉切片,細嫩的熟牛血切塊,佐以八角、桂皮、茴香湯,澆上山胡椒油和米醋,再撒上辣末和香蔥。其色艷斑斕,其味香、辣、酸俱全,跟新化橫陽一帶山民們熱情剛烈的性格相表里。外地的客人一匙三合湯下肚,往往是腦門冒汗,腹內起火,嘴巴收不攏,但稍作回味,便會口中生津,胃口大開,精神爽朗,忍不住又把湯匙伸出去,人戲稱,喝三合湯猶如看火爆動作片,新鮮、刺激、來勁,比喻倒也貼切。
水車柴火臘肉
水車柴火臘肉歷史悠久,制作精細,是新化縣最具地方風味的傳統食品。每年農歷9—12月份,以水車本土優質豬肉為原料,加入適當的鹽、醬油、味精、香料等,經過多道工序精心淹制,利用柴炭火熏烤30—40天,然后洗凈、風干、切割、包裝。水車柴火臘肉蒸熟切片即可食用,也可配以辣椒、蒜苗、姜絲等烹炒。
水車柴火臘肉色澤紅潤,芳香四溢,食之油而不膩,是上等的美食佳肴。
雷打鴨
雷打鴨結合了辣椒與米粉肉的優點,做出了它的特色和味道。雷打鴨按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米粉鴨。米粉鴨非現做,做時需精加工。
炒熟的米磨成粉,把鴨肉砍碎成細末,拌均勻,在壇子里腌一段時間,讓其成味、成色。食客吃時,先炒熟,后加水,和成灰黃色米粉糊糊,煎去水分,顏色也亮麗,看上去非常有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