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知名特色美食推薦績溪縣徽州臭鱖魚徽州臭鱖魚是傳統佳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特點是魚先腌后燒,肉似臭實香,嫩而鮮美,具有特殊的發酵香味。
績溪縣徽州臭鱖魚
徽州臭鱖魚是傳統佳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特點是魚先腌后燒,肉似臭實香,嫩而鮮美,具有特殊的發酵香味。很多當地的餐館都有這道特色美味。
績溪縣胡適“一品鍋”
這是古徽州績溪嶺北一帶逢年過節、請客、婚宴喜慶的一道大菜,也是胡適一生非常愛吃的一道菜。一品鍋燒制得好,油而不膩,不老不嫩,爛而不化,熟度適中,熱而不燙,冷而不卻,保持色香味的統一,使口味一觸即發。
涇縣毛豆腐
這是一道徽州傳統名菜。主要是把將豆腐進行人工發酵,讓其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故稱“毛豆腐”。食用時可以蘸醬,鮮醇爽口,香氣撲鼻,味道比一般豆腐更鮮美。
涇縣甜酒釀
甜酒釀系用上等糯米釀制而成,在集鎮的街頭巷尾,常可以看見有人挑擔子叫賣。擔子兩頭是兩只石鼓形的竹籃,竹籃上的蓋子中間鑲著玻璃,玻璃下面放著一碗碗米酒釀。那米酒釀中間還有一個凹坑,里面溢滿了甜酒汁。
績溪縣績溪嶺南“十碗八”
“十碗八”——是流行績溪縣嶺南登源一帶的民間宴席,以伏嶺“十碗八”較為著名。它是一種民間套菜,一般只在婚壽吉慶之日操辦。它是由十只冷碟、八道大菜(點心)組成。
涇縣琴魚蒸蛋
這是一道當地的特色菜,主要是用農家土雞蛋和琴魚干制的,蒸蛋厚而醇香,配上琴魚干也是甜且可口。琴魚干也可用來泡茶。
涇縣茂林十二碗
古鎮茂林有獨具特色的12碗菜,整個一桌菜,半葷半素,料湯均衡。多數菜味偏甜,使人吃起來有異樣的好感。十二之數又表示月月安好,年年富足,不同屬相的賓客都會歡樂安康。
績溪縣績溪菜糕
五城茶干是徽州傳統特產,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肴,味美爽口,老幼皆宜。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意外得嘗,贊不絕口。這道菜的特點是配料講究、制作精細、色香味美。
績溪菜糕
先將糯米放在水中浸透,然后在鄉間的水碓或石臼上搗碎,再用細細的銅細篩篩出,加工成米粉,曬干貯藏起來。食時將糯米粉盛放在木盆內,加入適量水和微量酒釀,然后攪拌成漿糊狀,讓其發酵,并保持一定的溫度。當糯米粉糊發酵成蜂窩狀時,遂按甜、咸兩種蒸糕味道配料。甜蒸糕在糯米粉糊內拌入若干白糖、小紅棗及紅綠絲即可;咸蒸糕則將事先炒熟的豇豆干丁、豆腐干丁和瘦豬肉丁拌入糯米糊中。配好料倒入蒸籠內,厚度均約一公分。蒸糕時,將蒸籠一層一層地疊放在鍋內,蓋好鍋蓋后,溫火先燒四五分鐘,旋即轉旺火燒十來分鐘,等鍋內蒸氣上頂數分鐘后,再用溫火燒若干分鐘。當鍋內散發出特有的香味時,蒸糕便成了。
徽州炒面
徽式炒面色澤嫩黃,金絲縷縷,鮮香撲鼻,柔軟涯滑,油而不膩。
炒作要點:要備一些菜料,選用經燒煮不易爛塌的蔬菜為佳,例如茭白、木耳(包菜絲也好),再要一些肉絲。將肉絲處理好先下鍋溜一下油盛起備用。再起油鍋,下茭白木耳、加好調料,加水要恰好沒掉鍋中之菜,燒開。將生面抖松鋪滿在菜上,蓋好鍋蓋,用旺火猛燒至蒸汽四溢,掌握得鍋中菜湯基本揮發將盡未盡。開蓋,四周淋些油。將菜與面一起翻炒。吃準咸淡,適時再下肉絲。即成。面條純粹為菜湯熱氣高溫逼熟。
火燒冬筍
火燒冬筍的做法是將冬筍連殼埋入木柴火灰中,燒燜至手按覺微軟時撥灰取出,去殼、根,用菜刀的后部插入筍肉中向外撬成一塊塊的如劈柴狀的條塊。另用各種醬汁等作調味品。冬筍脆嫩,入火灰中焐燜,筍內水分損失少又不少原味,用刀將筍肉撬下,筍肉表面毛糙,極易吸收鹵汁,故味濃,質清脆鮮嫩。
麻酥糖
宣城的麻酥糖味甜而酥,口感松軟,不粘牙,不粘紙。先將芝麻研粉炒熟,再加入白糖、少量的面粉等配料,用古法制成。麻酥糖傳統的包裝方法是用紅紙包成小塊,在宣城有很多制作麻酥糖的店家,包裝的紅紙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味道較好的是頂市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