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長治十大小吃之干饃介紹
干饃是沁縣名吃之一,形狀為圓形,中空有心。以溫開水和白面,并倒入適量堿水,制成不硬不軟的面團。以花椒面、鹽、香油、面攪和做干饃心。干饃在火圈內烤熟,表面不焦不生,吃起來香脆可口。今多誘人以干饃夾熟肉吃,也可以夾棗糕吃。有“沁州甚最好,干饃圪夾糕”之說。
9長治十大小吃之驢肉甩餅介紹
油旺旺、香噴噴、不軟不硬,回味無窮。驢肉甩餅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驢油、蔥花、椒鹽、臘肉片等。
8長治十大小吃之長治豆腐菜介紹
豆腐是我國人民的家常菜,吃法很多,生熟都可。獨烹或與其他肉、素菜同燒,味道都很鮮美。無論炒、燒、煎、燴、燉、炸、貼、釀,成菜后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據有關資料介紹,可以用豆腐做出幾百種菜來。清代的《隋園食單》中有:"豆腐得味,遠勝燕窩"之說。日本人把豆腐稱為"唐腐",日本中村新太郎著《日中兩千年》一書中,稱日本"做豆腐的人們,都把鑒真和尚作為自己的始祖敬奉。""太后豆腐"原名叫"清宮豆腐",是長治軍分區招待所副所長馬文從河北省承德老家引進的一道名菜。因此菜是慈禧太后在宮里必食的菜,又傳她是長治人,故長治縣賓館又將"清宮豆腐"改名為"太后豆腐"。相傳,清朝咸豐年間,潞安府衙惠征的養女玉蘭被選入宮內,她常陪咸豐帝去河北承德游獵。有天遇上下雨,咸豐一行到路邊豆腐坊避雨。
7長治十大小吃之長治羊肉燴面介紹
"羊肉燴面"是長治地區回族民間古老的一種面條,早在明末清初就名揚三晉。改革開放以后,傳統食品重獲新生,長治市城內,大小清真飯店,坐商小販出售的"羊肉燴面"隨處可見。1994年5月長治市伊香齋飯店程劍勇參加了全國首屆清真烹飪技術大賽,他制作的"羊肉燴面"被評為"全國清真風味名牌產品"。2001年山西省舉辦的首屆面食節大賽,長治市伊和軒飯店參賽的"羊肉燴面"榮獲金獎。
6長治十大小吃之長治餡餅介紹
"餡餅"也叫"菜合的"、"小鏊餅",高平、陵川民間稱之為"里圪抓",是晉東南城鄉百姓過節待客的佳品,也是家庭改善生活的美饌。究竟餡餅是何年何月落戶長治地區,據民間傳說,蒙古族侵占中原后,留守在潞州的蒙古士兵常吃蕎麥面為皮、牛羊肉為餡、用干烙、水煎制成的餡餅,后發現潞州人用白面制作的蔥花烙餅香脆好吃,于是改用白面做皮、豆油煎制而成的餡餅,軟嫩可口,鮮美異常。從時間推測,餡餅在長治落戶已有700余年歷史。700余年來"餡餅"在長治一帶歷經改革成為形如小銅鑼,兩面金黃色,透亮餡可見,面皮如紙薄,肉似珍珠丁,蔬菜翡翠亮,吃時蘸蒜汁,油潤可口香,久食不厭煩,食后永難忘。傳說潞安府知府惠征的女兒玉蘭(慈禧)少年在府衙住時,也喜歡吃潞安府街頭小販做的"餡餅"。后來進宮當了娘娘,盡管山珍海味吃不盡,但她晚年還讓御膳房把"潞安餡餅"列入她的必食之品?梢婐W餅不僅是老百姓的美食,而且還是宮廷里的珍饈。餡餅是用一種生鐵鏊烙制而成的。有趣的是這種小鏊,有三足鼎立支著鏊盤,鏊盤頂凸周渠股圈,上有蓋,有把,操作方便。如置于獨眼高火上,火離鏊凸部高約8厘米,離鏊股不足5厘米,烙制成形的餡餅中間薄,周邊厚,中間皮脆,餡少,周部餡多面軟,而且鏊光不糊餅面,所以,烙出的餡餅兩面金黃色,形如小銅鑼。
5長治十大小吃之酥絲餅介紹
“半疙瘩”是襄垣縣的一種名小吃,原名“酥絲餅”,色澤金黃,酥脆干香,食后余香,魅力無窮。它是取發酵面肥摻入干面粉加堿液揉勻扎透,制成橢圓形餅子胚,一切為二,放在鏊上用炭火烙烤而成的燒餅,因是半個餅子故稱“半疙瘩”。為什么叫“半疙瘩”呢?相傳,王莽篡漢,漢室后裔劉秀舉兵反莽。但在準備攻打一個叫宛城的地方,遭到王莽的大將甄邱賜率領的主力軍阻擊,一場鏖戰,劉秀敗退,單騎逃走,沿路討飯逃到襄垣史北村躲避。一日,饑餓難忍的劉秀昏倒在地。小販郭師傅見之可憐,就將剛出爐的“酥絲燒餅”,掰了半個遞給劉秀吃。劉秀饑不擇食,狼吞虎咽地吃了個凈光,吃罷后跪在地上給郭師傅叩了個頭,拜了三拜,并說:“我若有出頭之日,定會重謝!”起身揚長而去。眾人還以為他是餓昏了頭腦,在說胡話。
4長治十大小吃之上黨拉面介紹
"拉面"又叫抻面、摔面、甩面、扯面,是長治地區面食中的一絕,品種多達幾十個。其特點是條長、細勻,若澆上煎肉片鹵子,香而不膩,柔韌爽口,有濃厚的鄉土風味。1979年12月,襄垣縣夏店飯店廚師范錦華出席全國供銷社系統飲食技術比武大會,一把拉出1.8米長的龍須面64576根,榮獲評委會優秀獎,名揚三晉。拉面在唐時稱"長命面"。據《猗覺察雜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面條),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史載唐明皇李隆基兼任潞州別駕時就喜歡吃"長命面"。當皇帝后再次來潞,州衙為李隆基祝壽設置的"千秋宴"上,專為他安排了上黨長命面(湯餅)和他喜歡吃的潞城"甩餅"。"長命面"也就是長治市現在的"長壽面",根長條細,柔軟利口。蘇東坡在陜西鳳翔任判官時,特別愛吃拉面,曾寫下了"剩欲去為湯餅客"的詩句。
3長治十大小吃之沁縣棗糕介紹
【棗糕】棗糕,取軟米面放入木盆,用溫水攪拌成疙瘩碎粒狀,將大紅棗用清水洗干凈,用溫水泡軟。將蒸鍋置于旺火上,舀上凈水,沸后套上專用蒸米的紗布,取軟米粒撒上大約6厘米厚,待蒸汽騰起后,再撒一層軟米面粒,如此大約18厘米厚,排放一層紅棗,反復數次,直至滿。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用濕布蓋住,雙手蘸冷水拍壓面膜狀,吃時,用刀切成薄片即可。大紅棗“味甘、平,無毒”,有“潤心肺、止咳、解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的作用。
2長治十大小吃之米面煎餅介紹
【鍋盔、煎餅】多見于集市個體飯攤與農家。隨著原料的不同,制作出的品種也不同,大致分為白面鍋盔、高梁面煎餅、米面煎餅與雜面煎餅幾種。鍋盔,多用白面、高梁面、雜面做原料,將面粉倒入盆內,用清水攪拌成糊狀,然后加配料,放入精鹽、食油、蔥花或者小蒜等備用。米面煎餅(即玉米面、小米面粉混合):先將玉茭開水浸泡5分鐘撈出控凈水,到碾子上碾成碎粉過籮篩下細面粉,小米面也用同樣方法碾成面粉混在一塊。將米面粉倒入盆內,用米湯水把面粉攪成糊狀,放溫暖處發酵半天,同時將發酵的米面粉放點堿液攪勻無酸味。制作方法:將小鐵鏊放在火上,臨時制作小刷一個,待鏊燒熱后,用小刷蘸油,將鏊面從頂刷到周圍,然后將攪成的糊狀(也叫面茬)用手勺舀一勺左右,從鏊頂澆下,直到鏊周圍全澆上為止,蓋上蓋2分鐘左右即成。再用手鏟將煎餅挑出鏊外,放在器具上,即可食用。食時,蘸上醋,漿水更佳。
1長治十大小吃之上黨揪片介紹
上黨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無論在長治城市還是鄉村,揪片都是一種家常便飯。將揉好的面團搟成薄片,用力將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紐扣大小、中間有凹的小片,甩進鍋里,面片漂起即熟。這種揪片嚼起來勁道,食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