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致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烤肉、拉面、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帶有濃郁的奶味,營養豐富,可飽口福。用馬奶發酵而成的馬奶子酒微噴酒香,清涼適口,沁人心肺。隆冬時節、寒風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頭不少人身披雪花,圍著火爐在吃西瓜,這是最富有西域風情的飲食習俗!
色味俱佳的新疆烤羊肉
食用羊肉,在新疆各族人民的飲食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燒烤,又是人們食用羊肉最普遍、最有特色的食俗之一。
維吾爾人將烤肉通稱為“喀瓦普”。根據烤制方法的不同,又各有各的具體名稱,如“圖奴爾喀瓦普”意為馕坑烤肉,也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烤全羊;“孜合喀瓦普”即串烤肉;“喀贊喀瓦普”意為“鍋烤肉”,實指炒烤肉;“刻仁喀瓦普”意為“肚子烤肉”。民間烤制羊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因條件和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但又因為用料的基本相似,色澤和香味往往大同小異。
烤全羊,是新疆可與北京烤鴨、廣州脆皮乳豬相媲美的一大名饌。其正宗在天山以南,在喀什、和田等地的大小“巴扎爾”(集市)都可聞到它特有的香味。
烤全羊之所以名貴,除了它選料考究外,主要是它的別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質地鮮嫩無膻味,在國內外肉食市場上享有盛譽。在維吾爾民間,人們在食用羊肉時,尤其在為烤全羊選肉時特別強調選擇生長在南疆較干旱地區的綿羯羊,而且最好是在兩歲以內的肥羊。如果沒有兩歲以內的綿羯羊而不得不選擇山羊時,人們選擇還不曾剪過羊毛的羯山羊。這是人們在長期食用羊肉的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也是為烤全羊選肉料的秘密之一。
新疆維吾爾民間傳統的串烤肉,同樣既是街頭的風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樣色澤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講究不似烤全羊那樣嚴格,二者的區別在于烤制規模的大小和具體方法上。
串烤肉,首先將凈肉剔下來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后將它們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鐵釬子上。過去,做串烤肉用的釬子都是用紅柳的細條截削而成的木釬。現在,這種原始的木釬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后,便將它們疏密均勻地排放在燃著無煙煤的槽形鐵皮烤肉爐子上,一邊扇風烘烤,一邊撒上精鹽、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數分鐘即可食用。
近年來,在墨玉、庫車和烏魯木齊二道橋市場等地出現了串烤肉的另一種形式,民間稱它為“米特爾喀瓦普”,意為“1米長的串烤肉”。這種串烤肉確實名符其實,釬子足有70-80厘米長,肉塊兒也大,立在馕坑里烘烤,一次可烤出十幾串,味道鮮嫩可口,吃起來更為過癮,因為這一大串足頂那小的7一8串烤肉。所謂炒烤肉,就是用上述那些調料用鍋炒出來的羊肉片。
更為有趣、難得一嘗的要數“肚子烤肉”。何謂“肚子烤肉”呢,就是把羊肚子洗凈后,把羊肉剔下來塞進肚子里,再倒進些鹽水把肉塊拌勻,然后把口系牢,埋進用篝火燒熱的沙子里烤熟的肉。燒烤的只是那肚子,肚子在這里真正成了“飯鍋子”。人們嘗了這種烤肉后都贊不絕口,說只有吃到這種肉時,才能享受到羊肉特有的、天然的鮮嫩香昧,那獨特的滋味是任何其它方法烹制而成的肉食無法替代的,或許,這是最原始、傳之最久遠的食俗之一吧!
羊肉抓飯
抓飯,維吾爾語稱“波勞”。其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和清油(植物油)。
抓飯的花樣很多,人們除了用羊肉做抓飯外,還用牛、馬、雞、鵝、雪雞、野雞等肉來做抓飯。除此而外,還用葡萄干、杏干、桃皮子等干果做抓飯,稱這為甜抓飯或素抓飯。
有的抓飯里還放“畢也”(溫)。無論哪種抓飯都要放胡蘿卜、洋蔥。做出來的抓飯味道十分可口。
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維吾爾族叫“皮提曼塔”,選用上好的料羊肉作餡制成,是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美味食品。
薄皮包子的特點是:色白油亮,皮薄如紙,肉嫩油豐,伴有新疆洋蔥(皮牙子)濃郁的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
制作時,先將上好的料羊肉切成筷子頭大的肉丁,再把洋蔥剁碎,加胡椒粉、鹽水(適量)拌均成餡。在面粉中加涼水和成硬面,切成面劑子后用走槌搟成薄片,甩去面粉,包餡成雞冠形(少帶花褶),入籠屜用旺火蒸二十分鐘即成。
維吾爾吃法,一般和馕或者和抓飯一塊吃。和馕一塊吃,先把薄馕放進籠屜蒸餾少許,然后把包子放置薄馕之上;和抓飯一起吃,則把包子放于抓飯碗上。不論哪種吃法,吃時都在薄皮包子上撒適量胡椒粉,這樣可以提味,增加人們的食欲。
拉條子
拉條子用上好面粉和面,拉制而成,呈圓條狀,由此而得名。
在風味小吃中,拉條子是極受各族群眾喜愛的一種。它柔圓細長,圓潤滑爽,吃起來別具風味。
做拉條子的關鍵是掌握好和面和拉制兩個環節。
和面時用鹽水,鹽要放得適量,恰到好處;和軟一些為宜,揉透餳好。飯館里,都是大把子拉制,技術嫻熟的廚師一把子可拉十幾公斤。只見面團在他手里晃來晃去,瞬間,一把把面團變成宛若銀絲的拉條子,雙臂輕勇,姿勢優美,動作諧調有力,叫人驚嘆稱奇。在一般家庭,則不用大把子拉制法,而是把和面做成三十厘米長的小節,涂上清油,蓋上濕布,心靈手巧的回族婦女把面拉得又細又長,有的長達一兩米。
拉條子常用的拌菜是過油肉,雞蛋炒西紅柿,辣子炒羊肉,芹菜肉片等等。拉條子消暑耐饑。在炎熱的夏天,若早晨美美吃上一頓拉條子,到晚間也不覺得饑餓。
更為有趣的是,把拉條子切成三、四厘米長的小段,和油、羊肉、大蔥、西紅柿、辣椒等爆炒,即成爆炒面,其風味與拉條子又迥然不同。
涼面
涼面亦稱黃面,維吾爾語叫“賽執克阿希”,是頗受人們歡迎的夏令風味小吃。
它用土堿水和蓬灰水和面。這兩者都是新疆特產,其中以托克遜縣蘆葦叢中產的土堿和以吐魯番市境內出產的逢灰最為馳名。
新疆戈壁灘上生長著一種叫“臭蓬蒿”的野生植物,到了秋季,人們把蓬蒿收集起來,投入事先挖好的坑中,用火燒,蓬蒿流出的水汁,冷卻后凝結成塊,即稱為蓬灰。
制作黃面先用談鹽水、土堿水和面,搋入蓬灰水,邊搋邊拉,到面軟光滑有拉力時方好。放油案板上稍餳。把菜葫蘆去皮,掏籽,切絲,菠菜、芹菜切段。把面拉成細條下鍋煮熟撈出,過兩次涼水,淋少許清油攔開。炒勺放清水燒開,下菜葫蘆絲煮熟,加鹽,打雞蛋花,下菠菜,加濕淀粉勾芡成鹵汁。芹菜段入油鍋炸熟。分別把油辣椒粉、蒜泥、芝麻醬用涼開水稀釋。
釀皮子
釀皮子,是回族獨特的風味小吃之一,這種小吃味美爽口。經濟實惠,既有菜又有飯。同時,又是“快餐”,只要到釀皮子的攤上去,一、二分種即可到口,所以受到群眾的喜愛。
食用時,要將涮好的一張張釀皮子切成細條,上面再放上幾塊蒸熟的,切成薄片的面精,澆上辣椒油、醋、蒜末、醬油、芥末等佐料,其色悅目,香味誘人,在炎熱的夏季,若能吃一盤釀皮子,頓時倍感涼爽提神,食欲大增。
釀皮子一年四季都有出售,其特點是色澤橙黃而透明,吃起來柔軟又有韌勁,風味特佳。
油塔子
油塔子顧名思義,形狀似塔,是維吾爾、回族人民喜食的面油制品。回族人民一般作早點配合粉湯吃。它色白油亮,面薄層次很細,香軟油多而不膩,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
高明的清真白案廚師,十分講究油塔子的制作藝術。他先用溫水把面和好,加酵面揉成軟面,發約一小時,再加堿水揉好稍餳,根據制作需要,揪成數塊,外抹清油待用。
取其中一塊,平鋪在案板上,搟薄拉開,利用和面良好的延伸性和韌性,拉得越薄越好。在給薄面上抹煉羊尾油時更為考究;天熱時,給羊尾油里加適量羊肚油,因為羊肚油凝固性大,不至于天熱油溶化而流出面層;天冷時,給羊尾油加少許清油,清油不易凝固。這樣制作的油塔子油飽滿,不流不漏,保持了油塔子濃香豐腴的天然風味。再撒少許精鹽和花椒粉,將面邊拉邊卷,卷好后搓成細條,再切成若干小段,然后擰成塔狀,入籠屜用旺火蒸半小時,即可啟籠食用。
烤馕
馕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
據考證,“馕”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馕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燒餅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馕;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馕看作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油馓子
油馓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馓子。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馓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的意思),感謝客人的光臨。
油馓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現在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里巧手幫做油馓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馓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曲曲
曲曲是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它跟漢族人民所說的餛飩相仿,在制法和用料上卻有它的獨特之處。
先用上白面粉和面,搟成薄片,切成四平方厘米的方片。再把肥羊肉剁成肉泥,用肉泥、洋蔥末加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許肉湯和成餡。切羊尾油成小方丁(哨子)。用面皮逐個包餡,先成餃子狀,把兩頭從底部彎曲捏合。在肉湯煮開時,放入包好的曲曲。煮熟時,把切好的羊尾油丁倒入煮開,放香菜即可舀出盛碗。
曲曲皮薄餡嫩,配用羊肉原汁原湯,且湯清味鮮,風味別具,在新疆城鄉到處可以吃到。
米腸子、面肺子
新疆盛產牛羊,是我國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以食牛羊肉為主。牛羊肉風味小吃名類繁多自不待言,就是以羊的內臟作原料,也能烹制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米腸子與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制作米腸子和面肺子,一般都在宰羊之后,細心地將羊內臟完整地取出,用清水灌洗羊肺至白凈無色,羊腸翻洗干凈備用。將羊肝、心和少量腸油切成小粒,加適量胡椒粉、孜然粉、精鹽與洗凈的大米拌和均勻作餡,填入羊腸內。再將白面洗出面筋,待面水澄清后,潷去大量清水,留少量清水攪動成面漿,再取小肚套在肺氣管上,用線縫接,然后把面漿逐勺舀出倒入小肚,擠壓入肺葉。再將以少許精鹽、清油、孜然粉、辣椒粉調好的水汁用上述辦法擠壓入肺葉。然后去小肚,用繩扎緊氣管封口。再把米腸子、面肺子、洗凈的羊肚和卷有少許辣椒粉用繩扎的面筋入鍋煮。煮時還須在腸子中的大米半熟時,用釬子遍扎腸壁,使之放氣放水,以防腸壁脹破。熟后取出,稍涼切片,混合食用。
米腸子與面肺子,腸糯鮮,肺軟嫩,羊肚、面筋有嚼勁,香噴可口,風味獨特,不愧為新疆民族風味之佳品。
帕爾木丁
帕爾木丁是維吾爾族人民傳統的風味食品。它色澤黃亮,形象美觀,皮酥脆,肉鮮嫩,咸中帶甜,頗受人們歡迎。
帕爾木丁是用面粉、肥羊肉、煉羊油(少許)、洋蔥(皮牙子)、雞蛋、精鹽、孜然粉、胡椒粉等原副料,在馕坑烤制而成。
制作帕爾木丁,先把肥羊肉成切小丁,洋蔥切碎加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量清水拌勻成餡;在面粉中加酵面和雞蛋、適量談鹽水和面,稍餳,分成等量小塊,搟成圓面皮;與餡做成馬鞍橋型。沾醋貼的馕坑內壁上,貼完,蓋嚴馕坑口。約五分鐘,揭開蓋,再烤約二十分鐘,帕爾木丁呈金黃色,取出抹少許煉羊油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