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大致: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手扒肉”的做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后就起鍋。肉香味美,鮮嫩異常。“全羊”也叫“羊背子”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較講究。“全羊”是將全羊肉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為一段,再割四肢頭頸,胛各為一件,帶尾入鍋,將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木盤里待客。肉又嫩又脆,宴客、祭奠以全羊為佳品。
飲料主要有三種:(1)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奶茶的做法一般是先將磚茶砍碎搗亂,按水多少,將磚茶裝入一個布袋里,放入開水或冷水鍋中至水開再稍熬少許茶色適中,然后把茶袋取出,再加入新鮮的牛奶、放鹽,燒沸后,用勺頻頻撩揚,待茶乳交融,即為奶茶,有的一次熬茶,分多次用,再用時再加鹽和炒米或小米。
(2)酸奶:即發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
(3)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這種飲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來招待尊貴的客人。馬奶酒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效用。蒙醫常用它摻上VC和消炎藥品治療胃病,腰腿痛和肺結核等疾病。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1、白油。將鮮奶放入桶內,攪拌后,使其發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2、黃油。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后倒入鍋中加溫火煉,用勺頻頻攪動,待色澤微黃,即成黃油。3、奶皮子。夏秋季,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稍滾,用勺揚,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時點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層,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風處陰干就是奶皮子。4、奶豆腐有兩種做法:將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經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壓榨成為酸奶豆腐;另一種是,將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將上面一層“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鍋中煮沸將酸奶湯拋出,經多次攪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種型塊,然后切成長條或小放塊,在太陽下吹曬、晾干,即成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5、奶酪通常做法是:將黃油所余下的奶水放到熱處,待其發酵、沉淀,把沉淀下的粉塊裝入布袋壓榨,捏成各種形狀,晾干后即成奶酪。6、奶果子。以白面和鮮奶糖混起來,做成餅或其他形狀,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為牛奶中的精華,具有獨特的純香味,營養豐富,最為貴重,吃用時,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貴賓的佳品。奶豆腐,奶酪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制作奶食品的歷史悠久,別具一格。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錫林浩特牧民最喜愛的飲料。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每逢青草茂盛,騍馬下駒時,開始擠馬奶和發酵制作“其格”。當入秋草木干枯時,就使馬駒合群,停止擠馬奶。因此,從伏天至中秋(即農歷的八月十五日左右,這一段時間,被稱為“其格乃林查嘎”(即飲馬奶酒的歡宴季節)。每當這一季節到來時,牧人們家家戶戶門前拴馬駒擠馬奶。釀成其格后,不論是男女老少都要飲,自家沒有釀造其格的牧民,可到別人家去飲,都會受到歡迎。
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其格是用發酵法制成的。即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使馬奶發酵制成其格。放進酒曲后釀造出的其格叫做軟酵其格。五至七天后釀造制成的叫硬曲其格。還有正酵和邪酵之說。發酵而成的其格產生乙醇、酸性物增多,蛋白質留存微生物增多,它一方面有殺菌性能,另一方面還有滋補功效,用它治肺病,療效很好。同時對于治療胃病、血脈癥、支氣管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所以其格飲療法是蒙醫七項重要療法之一。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1、釀造“牛奶酒”的原料及工藝(主要原料鮮牛奶、酵體)傳統工藝:鮮牛奶中放入酵體,待奶與酵體溶為一體后浮出淡黃色酸液體,將液體倒入鍋中,加熱升溫,液體變為氣體,氣體受冷卻后變為液體---蒙古酒。
2、工藝流程:置一鐵鍋,倒入液體,鍋上罩一圓椎木筒,筒底與鍋邊嚴絲無縫,鍋底加溫,筒口頂端置一小鍋,筒與頂端小鍋嚴絲無縫,小鍋內盛冷水,加熱后的酸液體變成蒸氣附在小鍋底部即刻變成液體,順小鍋底端滴入接酒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