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和湯
徽菜名品。此湯為祁門縣獨有,是祁門宴席上的第一道菜。其主料是新鮮冬筍、新鮮豬肉(瘦、肥搭配)、新鮮蝦米、豆干(先煮一沸),配以雞湯、香菇,微火燉,吃時放點蔥和胡椒粉,宜熱吃。中和湯以味道鮮美而享有盛名,選料嚴格,須用純雞湯,冬筍為筍尖,香菇是天然花菇,蝦米則必須是望江縣中和河蝦米,故名“中河湯”,“中和”則是“中河”的諧音。中和湯葷素適當,老少咸宜,屬于經濟實惠型菜譜。
紙包三鮮
選用當年的仔母雞,只取用雞脯肉,剔去筋膜,與瘦火腿肉、水發冬菇一起,切成半寸長、八分寬的薄片,用鹽、蔥、姜汁、芝麻油腌漬入味。所用的紙是五寸見方的玻璃紙,每張抹上芝麻油,撤上蔥末,上下分別置一塊雞脯肉、一片冬菇,中間夾一片火腿肉,每個包成二寸半長、一寸半寬的長方包,在溫熱油中炸熟。食用時,拆開紙包,香氣四溢,火腿與雞脯、冬菇,紅白黑分明,且紙包使水分、營養不易散失,雞肉鮮嫩,達到徽菜講究保持原汁原味的要求。
紗面
歙縣風味小吃。產于歙縣南鄉。
紗面制作先用鹽水和面,揉透揉勻,搓成條狀,涂上菜油盤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細條,均勻交叉繞在兩根長約尺余的芭茅桿上,一掛為一款,在保溫的稻桶中靜置半小時后移至戶外的面掛上,下架后盤成餅狀,曬干即成。紗面韌性足,咸淡適宜,口味純正,宜于久貯。倘若來年開春天暖多雨,紗面返潮,只須包塊生石灰擱入壇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績溪菜糕
間的水碓或石臼上搗碎,再用細細的銅細篩篩出,加工成米粉,曬干貯藏起來。食時將糯米粉盛放在木盆內,加入適量水和微量酒釀,然后攪拌成漿糊狀,讓其發酵,并保持一定的溫度。當糯米粉糊發酵成蜂窩狀時,遂按甜、咸兩種蒸糕味道配料。甜蒸糕在糯米粉糊內拌入若干白糖、小紅棗及紅綠絲即可;咸蒸糕則將事先炒熟的豇豆干丁、豆腐干丁和瘦豬肉丁拌入糯米糊中。配好料倒入蒸籠內,厚度均約一公分。蒸糕時,將蒸籠一屜一屜地疊放在鍋內,蓋好鍋蓋后,溫火先燒四五分鐘,旋即轉旺火燒10來分鐘,等鍋內蒸氣上頂數分鐘后,再用溫火燒若干分鐘,鍋內散發出特有的香味,蒸糕便成了。
凍米糖
春節前,農村家家切糖,即制作“凍米糖”。傳說此俗已流傳了近千年,至今仍興盛不衰。“凍米糖”是將上乘糯米蒸熟后放在露天曬、凍,然后下鍋炒,使之膨化,再拌和白糖、飴糖做成。用刀切成一片片痕印,食用時手可分片。“凍米糖”還可加上紅、綠米和桂花、芝麻、桔片米等天然香料,形成色、香、味俱全的糕點。
杜”字蝦米豆腐干
“休寧風味小吃。萬安“杜”字商標蝦米豆腐干,頗負盛名。杜家豆腐店的蝦米豆腐干,以用料獨特,制作精細,配方講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稱。
制作方法:一是選用一年內粒粒飽滿的新黃豆為主要原料,篩去雜質;二是選用優質小蝦米,除雜質后用水燉開,逐塊包進;三是用大茴、小茴、桂皮、花椒等佐料拌入黃豆內同磨;四是選用未加糖色的“三伏秋油”(醬油),加添適量蝦米汁、冰糖、茴香、桂皮等佐料,同入鹵鍋。制成的蝦米豆腐干,顏色淡褐,光潔如玉。香味濃郁,鮮美可口,有韌性,折疊不開裂,壓榨緊結,刀劈不散碎,可切成細絲或薄片,撕開可見細密紋理,內有蝦米一只。既可佐酒下茶,又可作菜肴的配料,當作零吃小食也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