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定豆葉菜
平定人自古以來一直有一個奇特的鄉俗,就是一年四季都食用“豆葉榮”。
豆葉菜,是一種特殊的鄉間土萊,是用小豆葉或是黃豆葉經過加工后漚制的。
制這種豆葉菜 ,自然是以豆葉為原料 。采摘豆葉的時節,應在“白露”前后 。屆時平定人都會結伴而行 ,到莊稼地里去采摘豆葉,稱之為“捋葉”。而且當地風俗,只要白露一到,群眾一齊出動捋豆葉,走到哪家的田間都可以,村與村之間也不分界限,當地還有一個習俗,在白露以前是不允許采摘豆葉的。
采回來的豆葉,要經歷一個奇特的制作過程。
首先,要將豆葉卷緊成團塞滿底鍋。然后再加水上蓋用火燜,蒸熟后倒出來,用菜刀切成細絲,一點一點地放進籠中,再用木制的腌菜疙瘩壓緊,一層一層放置,放足后用高粱桿跟著甕口大小截成段狀,放在甕口,上面再加一塊“鵝卵石”壓緊,將甕置于陰涼處,逐日加清水,使甕內菜葉發酵后滲出原汁即“紅水”外溢。“立冬”前后,甕內豆葉原汁溢盡,將菜取出,把爛了的菜葉去掉,好的菜用清水反復清洗幾遍。再將洗凈的菜用笊籬撈在筐里,用木板、大石頭壓緊,擠干水,放在缸內,一層一層地按住,加上鵝卵石,再將冷卻后的清米湯或面湯倒人甕中,把菜淹住,常加水,常添菜,放在零至十攝氏度的地方保存,存放起來,有時儲存時間達半年至二年之間。
據平定縣的百姓說,吃豆葉菜,能“清內熱、助消化、健脾胃”,對身體有好處。
豆葉菜的吃法,可以當“梢子”吃,可炒、可調制后食用。尤其是當地吃法,豆葉菜小米酸飯更有地方特色。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民間的主要家常面食。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里,沒有那好菜飯,只有莜面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生動地描述出山區人民的食俗風情。“莜面栲栳栳”這種山區普通的雜糧便飯,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民間傳說,隋文帝楊堅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并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淵滯留該寺,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后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將莜面“蜂窩 ”筒筒端了出來,李淵蘸上辣椒吃后, 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么飯。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莜面窩窩”。后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莜麥,便把制作“莜面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莜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后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日久這種民間面食傳遍了山西、陜西、內蒙、河北、山東等地 ,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莜面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它不僅有耐饑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莜麥脫殼碾粉即叫“莜面”。
“莜面”可制作的花色品種很多,“栲栳栳”是其代表。該制法關鍵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候。和面必須沸滾開水,稍晾揉成光滑面團;趁熱搓條,揪塊,放在光凈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勻的長片兒,接著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圓筒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蒸籠上,象蜂窩一樣,蒸10分鐘即熟。蒸時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窩窩”不熟,過火“栳栳”軟攤,食之無筋,味欠色減。
陽泉飄抿曲
陽泉名吃中以陽泉飄抿曲最為著名,飄抿曲,亦稱小河撈,大約從明朝開始風行于陽泉。它是以綠豆摻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經特制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后撈入各種調料配制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它長如掛面,細如毛粉,清香利口,鮮味撲鼻,富有營養,風味別致,還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撈記》中贊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