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莊這個地方不產茶葉,但喝茶的人很多。解放前石家莊的茶館比較多,比起京城的茶館毫不遜色。那里的茶館遍布城鄉,星羅棋布,到處都有,就像遍布的飯館一樣,隨處可見。石家莊的茶館帶有濃厚的鄉土味兒,檔次高一點的八仙桌、靠背椅;檔次低一點的,四方桌、長條登;瓜子一盤,花生米一碟,茶壺一把,茶碗一個,慢飲細品,十分開心。
石家莊的茶館并不一定都稱為茶館,有的稱“茶肆”、“茶坊”,有的稱“茶鋪”。那時的茶館形式多樣,按種類來說,有書茶館、戲茶館、酒茶館、清茶館。
書茶館是把飲茶與聽書相結合的形式。這種茶館一般聘請專說評書或會講故事的藝人,一部接一部,一段接一段地說,說到關鍵時刻戛然而止,且聽下回分解,讓人聽了上段還想聽下段,以此引來眾多茶客,招攬茶館生意。
戲茶館是把飲茶與聽曲相結合的形式。茶館老板招來小型戲班演出傳統折子戲,讓人邊聽戲邊飲茶;有時也請來變魔術、玩雜耍的,逗人高興,吸引茶客。
酒茶館一般是滿足朋友相聚或小型請客,要上幾碟小菜,斟上一壺燒酒,邊飲酒邊品茶,既省去了進飯莊的大筆花費,也能滿足相聚小飲的興致。
棋茶館自不用說,品茶對弈,切磋交流。既喝茶下棋,又增進了友誼。
清茶館只是喝茶說話,對面而坐,清茶一壺,或談生意,討價還價,或胡侃亂逗,打發時光。這種茶館除了瓜子、花生米外,一般還備有點心,邊吃邊飲,邊喝邊聊。
在茶館當伙計的稱為“茶房,有的也直呼為“伙計”,也有的稱呼“跑堂的”。做茶房、當伙計是很累的差事,燒水泡菜,托盤拿盞,忙里忙外,迎來送往,整日手腳不閑。有的伙計不僅手腳勤快,而且還有絕活,比如有的會做各式糕點,樣式好看,十分可口;有的沖茶時站在客人圈外,沸水高沖,如蛟龍噴水,滴水不灑,令茶客們拍案叫絕。
據一位解放前曾開過茶館的老人講,茶館的盈利微乎其微,賣茶水只是掙回了煤火錢,茶館主要是靠聽書看戲、租棋、賣點心掙幾個活命錢。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石家莊人喝茶的興趣有增無減,但進茶館喝茶的還是少數。所以,經營茶館如沒有特色是難以吸引人的。實際上,茶館的經營潛力還是很大的,單就說離退人員全市就有幾十萬,這些人除人早晚鍛煉外,白天喝喝茶,在一塊聊一聊,說古論今。或切磋、或小聚、或對弈,既是休息,又是享受。愿石家莊的茶館重新煥發青春。
石家莊幾家藝館現在都已“成型”很有特點:一是都很正規,絕無陪侍等不健康服務;二是各自都已形成特色。如扶桑茶庭的園林景觀以及“人氣”之旺;大千茶藝館的“秀”,及其“功夫在詩外”的經營特色;六合茶藝館的“文士茶”和“擂茶”在省會茶藝界獨樹一幟;還有紫藝閣茶莊的小巧玲瓏;三義茶宴館則將商務融于茶藝之中,現已初步成為商界談生意的場所。
現在茶藝館已成為人們聯絡感情的好去處,比如有人在茶藝館請老領導喝茶,意旨在于“喝水不忘挖井人”和“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外,茶藝過去只是出現在國賓級的交往中,現在它已“下放”,“習人尋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