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安地處我國古代齊魯大地的腹地,其飲食文化屬我國四大菜系的魯菜系。
中國歷代都有對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飲食文化一脈傳承,至今仍綿延不斷。
泰安的飲食文化北受濟南菜的影響,南因孔府菜的渲染,另有佛、道、伊斯蘭文化不同程度的滲入,形成了洋洋大觀的泰安飲食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各種文化兼蓄并存。
另外,泰安飲食文化有著明顯的泰山文化的痕跡,泰山的物產是特色泰安菜的主要用料來源,泰山的道佛文化又從素食方面對泰安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現出多樣而質樸的特點。
以泰山物產和泰山佛道素食文化為基本內涵的泰安飲食文化主要表現在泰山豆腐宴、泰山藥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鱗魚等。
不同文化的聚攏,促成了泰安豐富多樣的小吃,主要有泰安煎餅、油炸糕(岱廟內)、趙家薄脆(岱廟)、丁家油璇(通天街)、遙參亭前的甜沫、申家驢肉(西關)、老李家的糯米棕子(北關)、柳家扁食鋪的水餃(通天街)、以及岱廟前東太尉街的香餛飩等。
泰山香椿芽
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后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后揉搓均勻,再在調好的面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香椿炒蛋
云龍三現
來自泰山景觀“龍潭飛瀑”,雨后初晴,黑龍潭周圍云霧繚繞,兩道瀑布凌空而下,猶如玉龍飛舞,為泰山八大景觀之一。赤鱗魚是泰山獨有的珍品,過去專供皇上享用,相傳是御皇大帝御前金龍下凡泰山,專門供奉泰山大帝和碧霞元君。
泰山一品豆腐
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經過歷代廚師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現已成為魯菜中的一枝奇葩。宴會時有多達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選擇。
以豆腐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瑤池聚會、佛手豆腐、人參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侖美奐。
一品豆腐
清早各街頭巷尾粥棚子上的油條和現在的做工、形狀完全不同,它是用四條面捏住兩端炸成橄欖形狀的油圈,還有馓子、麻花,都是用花生油炸透,特別香、酥脆。粥是用小米磨成糊子,再過籮去渣配上大米做成。顧客喝時再撒上煮爛的咸黃豆,浮在表面,好似珠翠點點放著金光,再吃著香脆的油條或散子非常有滋味。
糝
糝是用面粉加蕎麥,用雞、牛或羊肉湯熬制而成,喝時在碗內放上煮爛的牛肉或羊肉下貨,再放上蔥花、姜末、胡椒面、醬油、醋等調料,具有湯薄味濃、祛風防寒、健胃補身、預防感昌等功效。
甜沫
用小米面放上豇豆、菠菜葉、細粉條、豆腐條,胡椒面熬制而成,用瓦缸盛著,下面燒著谷糠火盆,上面蓋著小棉被,喝起來既熱又香,從早賣到晚,隨要隨盛。泰安城有句歇后語,亭子門首的甜沫──現盛(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