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菜(又名潮汕菜)發祥地潮州地區,古屬閩地,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劃入南海郡,而當地人卻保留閩風俗,操閩語.故粵屬的閩南方言區皆為潮州菜肴文化區。嶺南地區的移民有閩人,也有中原人進入閩后大批轉入潮州地區定居,自明代以后,當地的土著與外來的福佬人、中原人共同建設潮州文化。潮州菜源于閩某,又兼有廣州菜的特點,融會二者之所長。清代,有新興城巾汕頭出現,原潮州地區又稱潮汕地區,相應的潮州菜也稱潮汕菜。
潮州菜在唐代就已展示其烹調特點。曾貶官潮州的詩人韓愈有《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記述,當時的潮州人異食,懂得運用凋料作海鮮,注重調味,懂得“調以咸與酸,芼以椒與橙”。隨著潮州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潮州菜肴在不斷地吸取其他地區的烹調技藝而形成自身特點與優長。清末民初,商品經濟發展,市場繁榮,潮州菜也進入鼎盛時期。在近代,潮州移民海外,特別是東南亞,潮州菜也隨之風靡東南亞。
潮州市“名菜、名廚師、名酒家”評比活動,共評選出20道名小食(小菜),分別是鴨母、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殼、潮州春餅、蠔烙(酥)、高堂菜脯、姑蘇香腐、五香油橄欖、梅花餃、上湯牛肉、金都牌咸菜皇、蓮香豬仔巢、糯米飯桃、咸水、錦繡雀巢、蘿卜酥、開元善素、香酥沙律卷、香酥雞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