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記熱干面
武漢熱干面與山西的刀削面、兩廣的伊府面、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炸醬面并稱為中國五大名面,是武漢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據說,上個世紀30 年代初期,漢口有個叫李包的人在關帝廟一帶賣涼粉和湯面。一個夏天的晚上,李包還剩下許多面沒賣完,他怕發餿變質,就把面條煮熟后撈起來晾在案板上。在收拾東西的時候,李包一不小心將油壺里的麻油潑在面條上了。他當時靈機一動,索性把麻油拌和到面條里,然后將面條扇涼。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過麻油的面條放在沸水里燙熱,再濾干水放到碗里,然后加上賣涼粉用的芝麻醬、辣椒醬、榨菜、蔥、姜、蒜、醬油和香醋等佐料,頓時香味撲鼻,惹得人們爭相購買。吃過面條后,有人問李包賣的是什么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干面”。從此以后,李包便專門賣起“熱干面”來了,還教了許多徒弟。幾年后,有個姓蔡的徒弟在漢口滿春路開了一家熱干面館,店名叫“蔡林記”,漸漸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干面的名店。
蔡林記位于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854號。其熱干面,晶潔爽口,味道鮮美,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享有武漢名小吃的美譽。而今,熱干面已遍及江城,歷久不衰,武漢人過早(吃早餐)更是離不開這一種具特色的面食。
1930年,家在漢口滿春路口的蔡明偉夫婦打出“蔡林記”的招牌經營熱干面,店名的由來是因蔡家門前有兩棵蔥郁的大樹,取名“蔡林記”喻意蔡家生意興隆。正如他們夫婦所期盼的那樣,“蔡林記”因面好、味正,吃法獨特而聲名大噪。1955年夫婦倆將 “蔡林記”遷至更加繁華的中山大道,1974年店堂再次遷移至佳麗廣場正門下,1993年11月,因老城區改建開始,“蔡林記”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拆遷,等候還建。1996年6月,“蔡林記”與厚生理餐館合并,改造后的厚生理餐館在中山大道上掛出了“蔡林記”的牌子。僅2.8米寬的門面如猶抱琵琶半遮面。重張后的“蔡林記”營業面積(1—4層)達490平方米,最高峰日銷售熱干面達450公斤。
“蔡林記”熱干面的品種的變化:1983年前為三個品種,即叉燒熱干面、全料熱干面、蝦米熱干面。1996年6月18日重張后的擴大為8個品種,即為:全料熱干面、蝦米熱干面、蝦仁熱干面、雪菜肉絲熱干面、炸醬熱干面、財魚熱干面、三鮮熱干面、果味熱干面。今年擬推出滋補型的二個熱干面新品種。如今,在保持拳頭產品熱干面的同時,“蔡林記”增加小吃品種達4大類40余種。而經營熱干面銷售額占小吃品種的46%。